来自欧洽会的丹麦声音:不靠政府补贴 秸秆发电也能赚钱

2018-09-20 07:50:0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覃贻花

丹麦是一个小国,“人口大概只有成都的一半。”9月19日,第十三届欧洽会上,主题发言嘉宾克劳斯·莫腾森半开玩笑地说,“几个标签可以形容丹麦:啤酒、黄油、培根和生物能源。”

这位丹麦农业产业园与生物质网络项目经理透露:丹麦全国超过10%电力来自秸秆发电,基本是靠市场化方式运行的,政府补贴仅相当于每度电人民币约1毛钱。

我国也搞了多年秸秆发电,却还没成气候,农户不挣钱,发电厂普遍亏损,离开政府补贴就难以为继。丹麦秸秆发电是如何做到市场化的?我们能不能借鉴一二?□本报记者熊筱伟

秘诀一

确定强制替代目标政府补贴逐渐减少

秸秆发电的好处毋庸赘述,在我国却“叫好不叫座”。公开报道显示,5年前四川曾规划27座秸秆发电厂,最终无一投产。原因很简单,不挣钱。如果不对电价和秸秆运输进行大幅补贴,几乎就做不下去。

为何丹麦政府就能基本“放手”?“放手是最终的结果,过程中还是做了不少工作。”克劳斯介绍,丹麦从上世纪末就开始推动秸秆发电,政府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个是“管”,确立以秸秆等生物质替代煤炭的阶段性强制目标,明确到2030年要消灭煤炭的使用,以木材废料和秸秆等来替代。

另一个是“补”,“政府补贴是一条‘从多到少’的下行线。”在秸秆发电推广初期,市场接受度、规模、技术都还不够成熟,政府需要补贴与使用煤炭等其他发电方式的差额。随着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成本逐渐降低,再一步步减少补贴,直至市场化方式下,发电厂、农户等都能实现盈利。

秘诀二

以技术创新提高秸秆发电效益

另一个关键,是以技术创新来提高秸秆发电效益。

克劳斯介绍,会设置一些国家重点投入的研发项目,来实现秸秆发电的提质增效。比如建成全球第一个用秸秆做原料的热点联产站。传统发电厂,燃料约40%的能量转化为电,其余热量通过烟囱排放;而热点联产则将剩余热量用于加热可循环利用的水,为周边地区进行供暖,85%到90%能源得到利用。

他表示,四川等地完全可引入丹麦技术。有技术可实现在电力产出相同情况下,将20%煤炭替换为秸秆,从而在“经济账”上算得过,让四川秸秆发电能迈出更大的步伐。

“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全社会认知并接受秸秆发电的好处。”克劳斯表示,丹麦人的观念也是在近些年转变——将秸秆发电作为全社会而非政府的事情,从而更顺利地推广。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