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璀璨!国内最大规模金器展亮相蓉城 国宝级藏品亮相

2018-09-21 08:39:4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覃贻花记者:余如波

鎏金牡丹纹银牌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金沙大金面具为同期形体之最

作为此次展览的东道主,出土于四川的金器为数众多,与来自省外各文博机构的展品交相辉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2007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金面具,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金面具。

展览资料显示,这件面具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锤揲成形,厚度仅有0.02厘米,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面具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的写实风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文明、金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商代金箔虎形饰,系用金箔捶拓成形,遍体压印“目”字形的虎斑纹。中国古代民族多有崇虎的习俗,三星堆出土的金虎及青铜虎造型以简驭繁,气韵生动,说明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而且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总共出土各类金器近300件,据黄玉洁介绍,其中的金杖、金面具等,在商周时期中国其他地区罕见,有学者认为其可能借鉴、吸收了一定的外来文化因素。“相较于同一时期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金器,古蜀金器并不是用于人体的装饰,而多用于祭祀活动,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玉器有着同样尊崇的地位,反映出古蜀先民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非凡的艺术想象力。”

展品吸引观众拍照留念。

“海纳百川”造就中国金器辉煌

中国金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闭门造车”的产物。相反,本次展览前言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国金器在汲取域外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历经各时期的创新与发展,逐渐与各民族、各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从而使中西方不同工艺的装饰风格相互交融,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相互碰撞,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黄金文化。”

来自内蒙古博物院的北魏鹿首金步摇冠便是一例。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因人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公元前1世纪左右,步摇自西亚传入中国,与中原汉式步摇相结合后流行于魏晋时期,尤在慕容鲜卑部最为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输入的金器数量大增,其器型、纹饰、技法为中国金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唐代金器将多种文化因素融合创新,成为中国古代金器发展史上的巅峰。“粟特文化对唐代金器的影响最为显著,以带把杯和金花银盘最为典型。”黄玉洁说,带把杯是中亚粟特地区的典型酒水用具,但当地只见以锤揲工艺制作的银杯,而唐代则出现了以铸造为主要工艺的金制带把杯,其局部造型也显示出强烈的中国风格。本栏图片均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