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梦碎 陆游入蜀诗文更上层楼

2018-09-21 07:49:1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锦屏山杜少陵祠堂。本文图片由张晓东摄

  锦屏山路翠竹林立。

  遥望锦屏山。

  品诗

  归次中汉境上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诗词集第42首

  评赏

  一个人,志在征战沙场,无奈执笔赋诗,诉尽忧国忧民之情。他,就是南宋诗人陆游。在《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诗词集中,陆游的诗有8首。其中,七律名篇《归次汉中境上》将他的爱国情怀表达得格外深沉,一句“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堪称经典。9月18日,西南民族大学校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曾明对这首诗进行了解析,他直言:“陆游这一生,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这首诗所写的‘他年恨’中。他壮志难酬,68岁了还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的家国情怀,无处安放,唯有以诗咏怀,所以‘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9300余首。”

  四川,没有成全陆游的铁马冰河梦,却让他的诗词境界有了质的飞跃。

  □本报记者肖姗姗

  言简意深

  一字胜却无数

  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正月,陆游自夔州汉中(今属陕西)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这年十月,陆游因公事到四川,游历一月之久后,从阆中返回汉中,在途中,他写下这首《归次汉中境上》。曾明说:“据《大金国志》和《金史·世宗纪》,这一年,金国灾荒严重,危机四伏,陆游认为这是恢复中原的‘良时’。诗中即景生情,处处把山川形胜与光复中原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借景抒情,却不泛滥于情。清代文学家赵翼曾这样评价陆游的诗歌:“看似奔放实则谨严。”在整首诗中,陆游以其独特的锤炼字句之法,化繁为简,情感浓烈炙热。

  诗一开始用“云栈屏山阅月游”,叙述了去四川的经历和时间。“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陆游在四川见到的景物很多,但偏偏只选了‘云栈’和‘屏山’,这样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他诗歌的精炼特色。”曾明说,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他的语言平易晓畅,明白如话。简单,但极妙。在紧接着的第二句中,就能彰显陆游的笔力。“马蹄初喜蹋梁州”,曾明特别强调这一句中的“马蹄”和“蹋”。他说:“这一句,既是点题,又表达了陆游将四川游历的喜悦带回汉中的心境。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写他高兴,反而用唐人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反衬自己,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第三四句,则是承前意而来,陆游写地连秦雍,水下荆扬,描绘四川入汉中的地大物博,民风豪爽,物产丰富,“一连,一下,简单明了,画面感极强。”此外,陆游还用了“孤”“独”“私”。“这三个字,道出了诗人恨国不作为的悲伤,南宋统治者和金人订下‘隆兴和议’,而陆游渴望收复失地,却无可奈何,叹息不已。”曾明对最后一句,更是力赞:“‘恐’,为何不说‘良时必有他年恨’?他以推测之语,来替代他内心的论定之词,加深了他的忧虑。而那个‘又’字,也是陆游常用的,他之前写‘柳暗花明又一村’,描述他在迷茫之时逢新景的希望之喜,在这里,表达收复的希望一年又一年地破灭。一个字,包含了层次丰富的伤感。”

  奇对迭出

  登顶写诗最高境界

  整首诗,既有陆游入川的“初喜”,又有他对宋王朝坐失北伐良机的“私忧”。“悲喜交加,其行文造句,正如他大起大落的心情,跌宕起伏。”曾明赞其浩荡丰腴的写法、大气磅礴的对仗,读来酣畅淋漓。“在这首诗中,每一句,都是工整的对仗,无论名词、动词、叠词,都对得极工。‘地连’对‘水下’,‘秦雍’对‘荆扬’,‘川原壮’对‘日夜流’,‘遗虏’对‘孤臣’,‘孱孱’对‘耿耿’,‘宁远略’对‘独私忧’。”曾明认为,因为这些对仗,全诗朗朗上口,整饬的句式将陆游所要讲述的事、抒发的情,一 一道来,层层递进。“同时,首联的‘初喜’和颈联的‘私忧’,绝妙!不直接说出口的爱国情怀更为深沉。”

  关于陆游诗中的对仗,南宋诗论家刘克庄赞为“奇对”,曾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之叹。曾明直言:“陆游律诗写得好,‘奇对’层出不穷,关键掌握了作诗的诀窍。”陆游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写道:“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何为“诗家三昧”?曾明认为,这就是陆游在长年累月的不断行走和创作中,所悟出的一种境地。“这就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人在创作时,与外在世界高度融合,进入创作的自由状态,就是陆游的‘诗家三昧’。那么,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得书中精髓,向生活寻诗,在人间行走。”曾明介绍,陆游这一生,既有着戎装、骑战马、戍守边关的军旅生涯,也有仕途坎坷的人生失意,饱尝退居山林的乡野艰辛,深受爱情残酷的巨大打击。“这些经历,就是他的创作源泉,他曾说‘诗思出门何处无’,证明他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此外,陆游阅读量很大,‘爱书更付未来生’,‘待饭未来还读书’,‘老病犹贪未见书’,都是他对自己手不释卷的写照。”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成就了陆游在语言上的造诣。所以,他的对仗任情挥洒笔墨,如风行水上,信笔成章。“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陆游这些诗句,是多么自信的表达:用制衣比喻写诗,天地间最好的云锦随我用,裁得那么好,却并非是刀尺的功劳,而是我胸有成竹。世上有才的人那么多,但如果用词造句差之毫厘,那文章的质量就差之千里了。

  骑驴入川

  诗风大变更上层楼

  陆游一生忧国忧民,但他的爱国之心,却被南宋的统治者所辜负。曾明介绍,陆游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匡扶之志,但未被重用。公元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陆游投身军旅,任职于汉中南郑幕府。自从来到汉中以后,他不仅积极向王炎提出建议,而且时着戎装,骑战马,戍守边关,他在《书愤》一诗中写下“铁马秋风大散关”,勾勒出他的军旅生涯……然而,年复一年,朝廷都按兵不动,岁月空逝,壮志难酬。“《归次汉中境上》的字里行间,不仅有陆游对国家前途的无限深愁,还能看出他对军事战略也有通晓。”曾明解释,“地连”和“水下”这两句中,就是陆游分析山川形势,“他觉得这样的地理条件,正是兵家用武之地。进能攻,退能守。至于金人的军事力量,陆游作了这样的描绘,‘遗虏孱孱宁远略’,意思是,金人的残余兵力根本没有深谋远虑,我等正好进行反攻,夺回失地,重整河山。”

  然而,朝廷一纸“隆兴和议”,彻底让陆游收复失地的希望破灭。而且当年十月,朝廷就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曾明直言:“虽然陆游在川陕的这段生活,仅仅只有八个月,报国无门,但老天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他在四川,即将开启人生的另一段崭新的路程。”曾明告诉记者,《归次汉中境上》中,陆游提到了阆中的锦屏山,那是他特意去游览的,“陆游对杜甫是非常仰慕的,因为锦屏山是杜甫游历过的地方,而且那里有杜甫祠。去了之后,陆游还写了另外一首诗《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那么,与杜甫一样,陆游对四川也是神之所往的,以至于后来陆游到四川蜀州、嘉州、荣州再到成都为官,即使他骑驴入川,再不得志,也不见他对这个地方有任何抱怨。

  四川,给了陆游精神上的慰藉。“杜甫一生悲苦,到了四川,心境就开阔了;王勃从高位跌下,到了四川,情绪也平复了;李商隐郁郁不得志,到了四川,也被安抚了……那么,陆游呢?他写出《成都书事》,对成都不吝溢美,感叹想长住不归。在这样一个美丽安稳的地方,放宽心胸的陆游,诗文造诣更上一层楼,他的风格愈发俊逸豪宕。‘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当真是做到了‘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剪裁入诗’。”曾明说,陆游在蜀期间的诗歌共有916首,东归忆蜀的诗歌共有144首,也就是说,陆游的蜀地诗共有1060首,占到他诗歌存世量的11%。“所以,入蜀直到他64岁罢官东归,是他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他那种发扬旺盛的斗争意志,认识现实、把握现实而又能充分反映现实的风格,是在入蜀以后,才完全形成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