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考题 四川答卷

2018-10-08 05:56:4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陈乐

思想发动:把准实情 着眼长远

——思想解放永无止境,四川要大发展,就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

“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4月18日,在2018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投资推介会上,面对500多名中外商界“大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亮出“开放宣言”。

从完善政策到营造环境,从打通瓶颈到架设平台,开放的四川“好戏连台”。刚刚落幕的第十七届西博会,创下西博会历史上国际化程度最高、“一城双展”规模最大、创新活动最多等一项项新纪录,交出一份闪亮的成绩单:西部各方签约投资合作项目808个,总投资额7883亿元。

思想总是先导,思路决定出路。喜人的开放成果,根源于永不僵化与停滞、永不封闭与保守的思想解放。

这样的过程,注定是观念碰撞淬火的过程。

不沿边、不靠海,地处内陆腹地的四川如何变成开放前沿?经济体量西部“老大”,发展速度高于全国,现时的四川可否“稳”字为先?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开展之初,类似畏难的情绪、自满的心态,并不鲜见。一次次学习、一次次叩问、一次次求证,一次次的思想触动,换来的是人们认识层面的思路清晰、豁然开朗。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四川要大发展,就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奔着人们的“头脑深处”而去,在把准实情、审时度势中,思想在发动,共识在形成。

——深植方位意识。

辨方位而正则。在时代前行的坐标轴上,四川正处在怎样的一个历史方位?

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省委反复强调,“不能只顾埋着头,还要向前看,要把自身工作放到全国乃至全球大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站在全国看四川、跳出盆地看四川,正是这种方位意识的生动体现。

从省情实际看,一方面,“全国有分量”“发展有基础”“未来有前景”,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六,在未来发展中,还面临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成渝经济区建设以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建设等诸多机遇。

另一方面,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四川最突出的问题。即便经济总量靠前,但“距标兵较远,离追兵很近”,形势紧迫而严峻。

再从全国大势看,四川虽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大而不强”的特征尤为明显,由优势向强势、胜势转化,也需一个化茧成蝶的艰苦过程。

从纵向看,往横向比。一边是挑战,一边是机遇。正是在一次次立足省情国情的大调研中,我们清醒把握了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历史方位。

——树立问题意识。

6月25日,川桂两省区国资委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全方位开启两地国资国企间的深度合作。“牵手”的背后,有着四川取长补短的深刻考量:同属西部省份,2017年,广西23户区属国企实现利润173亿元,且全部实现盈利;而同期四川24户省属国企实现利润仅71亿元,且有7户亏损。

同样让我们感到“心痛”的是竹产业。浙江安吉,三面青山,翠竹环绕,该县以中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而四川竹林面积全国第一,但产值比浙江整整少了150亿元。这组数据,深深地“刺激”了赴安吉调研、来自竹乡的宜宾市委副书记邓正权:“如果仅仅躺在美景上,不正视差距,拿不出新思路,就很难找到一条生态文明致富路。”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四川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如果缺少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看不到问题,找不出短板,就会让潜在的、细微的问题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显现、放大,最终影响的,必将是四川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从“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一开始,省委就抛出了事关治蜀兴川全局的“六个重大问题”,引导全省党员干部深入思考,该如何把握新时代四川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如何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如何抓好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如何打好“三大攻坚战”,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思考如抽丝剥茧,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将对问题的挖掘不断引向深入。比如,能否解决好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成了四川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带着问题学,奔着问题去,以问题倒逼,最终指向是解决问题。6月底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竹藤大会上,宜宾携手国际竹藤组织等,现场签约项目24个,包括竹精深加工、竹生态旅游、竹交易及竹文化建设等,一篇篇围绕竹产业的大文章、新文章,正在蜀南竹乡书写。

同样,为补齐高铁建设短板,省委发出“砸锅卖铁”也要干的铮铮誓言。新建成南达万和成自宜两条高铁,目标已定,唯有快马扬鞭。

——破除“盆地意识”。

“很多干部群众一辈子都未去过成都,逐渐变得故步自封。”在甘孜州委书记刘成鸣看来,干部群众思想“翻不过二郎山”,成为制约甘孜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何让思想“翻过二郎山”?《甘孜州关于完善区域发展推进机制的实施意见》几易其稿最终出台,提出要抓住雅康高速这一大通道,主动借力成都经济圈,吸引物流、人流、资金流和技术流,打造甘孜农旅融合发展产业带。

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盆地意识和思维惯性,绝不仅存于甘孜一地。

“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已突破万亿元规模,从纵向看可喜可贺;但从全国横向比,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产业聚集度不高、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明显等不足。”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冯锦花看来,四川农业破除“盆地意识”迫在眉睫,农业大省还要叫响更多“川字号”产品。

冲出盆地,眼界更宽。先后到山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取经”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形成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成果。在充分吸取相关部门意见基础上,省政府于9月初印发《关于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力争全省建成200个左右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百亿园区”达10个。

“破除‘盆地意识’,最首要的就是要坚决破除‘自满意识’,自觉做到在自省自查中‘知不足’。”在省委党校教授裴泽庆看来,“盆地意识”最大的危害,就是那种缺乏比较的“自我感觉良好”,容易导致自我满足、“自我麻醉”,以至缺乏警觉、裹足不前。

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省委旗帜鲜明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盆地意识”,可谓矛头所指、别具深意。

——强化创新意识。

在阿坝州汶川县,全县1.9万户农户被划分为1532个网格,由帮扶部门和乡镇驻村干部担任网格宣讲员,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宣传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在广元市苍溪县,各级党组织量身拟定调研课题,形成“总课题+子课题+微型课题”层层深入的调研体系,切实做到调查研究既聚焦重点,又上下衔接……这些,都是“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创新载体形式、方式方法的生动事例。

创新成就未来,创新引领发展。持续近半年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省委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活动全过程、各方面,坚定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新战略引领四川新发展。

8月30日,随着“民泰号”班轮缓缓驶出泸州港,泸州港推行的“启运港退税+无水港”模式实现首票发运。不仅成都、攀枝花、乐山、德阳四地可享受启运港退税政策红利,该模式更被认为是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新探索。

这一新探索,源自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泸州的构想是,依托地利优势,对内探索“启运港退税+无水港”新模式;对外加快“泸粤港”“泸桂新”“泸蓉欧”等南向东向西向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从而助力泸州在新一轮开放发展中乘势而起。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大大激发了全体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而活动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省委以创新意识推动工作落地落实的一个具体结果。

遥想当年,四川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长卷中,留下了多个“首次”和“第一”,树起了改革先行者的标杆,激活了四川发展的“一池春水”。今天,伴随着“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一大批创造性成果、创新性实践,正“破土而出”、蓬勃而生。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