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委书记刘超:以“六个新突破”擦亮中国科技城“金字招牌”

2018-10-16 08:48:12来源:四川在线-川报观察编辑:邓强

以“六个新突破”擦亮“金字招牌”

奋力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

绵阳市委书记刘超

  建设中国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专门对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作出安排部署,省委彭清华书记明确要求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自全省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对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省委专题会议对科技城建设作出的重大安排部署,以大学习解放思想、以大讨论凝聚共识、以大调研明确思路,谋划形成了推动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思路举措。

  一、在培育创新主体上实现新突破,持续壮大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价值转化的直接推动者。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亟需把科技创新“唱主角”“挑大梁”的任务落实到企业、高校和国防科研院所等多主体上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主体的结构性矛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科技城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大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开展委托研发和技术并购,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企业创新发展格局。

  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依托在绵高校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鼓励高校与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业共建科研实体,大力发展高校工程技术学科,推进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究型大学。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组建中国科技城研究生院。

  推动国防科研院所参与地方发展。把国防科研生产作为立市之基,做好国防科研院所综合服务保障,全力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和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国防科研专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布局绵阳,吸引聚集更多协作配套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来绵发展。

  二、在营造创新生态上实现新突破,深耕厚植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肥沃土壤。

  良好的创新生态既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也有利于创新主体的高效联动、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亟需加快构建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着力形成服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良好环境。

  建好用好各类创新平台。推进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营。鼓励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向市场创新主体开放,探索以联合研发、资源共享、技术咨询、智力支持等方式提供有偿服务。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扶持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力发展检验认证、科技金融等科技中介服务。推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运营,建设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示范市。

  筑牢人才智力支撑。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引进一批从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建立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探索打通国省驻绵单位高层次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身份转换通道。

  三、在激发创新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强大气场。

  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的源泉。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亟需破除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砍掉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打破制约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为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松绑解套。

  推动管理体制创新。用好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直通车”机制,争取更多国家改革创新试点在绵阳率先实施。充分利用开展全创试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契机,进一步理顺科技城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

  推进运行机制创新。搭建军地院地产学研常态对接平台,完善军地深度对接、改革联合推进、规划政策联动等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军地常态化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授权国防科研院所、央属军工集团参与科技城重大改革和经济发展。

  开展政策体系创新。用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市级政策体系。强化引导、激励、扶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导向,研究制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办法,完善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措施。

  四、在壮大创新产业上实现新突破,聚力夯实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核心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必须坚持产业化导向,把科技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加速把科技成果特别是国防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培育具有绵阳特色、支撑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创新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探索“企业需求+科研院所研究”模式,支持企业、院所、高校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创制行业标准,共享科研成果。深入推进军民科技资源融合,支持国防院所和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核技术、空气动力、应用磁学、北斗导航等国防科技优势领域,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参与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加快推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等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壮大,着力促进京东方、汉能、惠科、诺思等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聚焦核技术应用、北斗导航、空管、网络信息安全等优势领域,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

  五、在扩大开放合作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汇聚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磅礴力量。

  当前,中央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重大部署,为中国科技城加速由西部内陆走向开放前沿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宽广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主动融入全国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提升科技城建设实效。

  以更宽广的视野汇聚创新资源。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属军工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强链、补链、扩链项目,吸引更多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服务主体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来绵发展。

  更务实的举措推进区域合作。主动融入环成都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欧美、日韩等在科技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产业配套方面的合作。建好用好各类开放合作平台,不断提升科博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积极融入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以更大力度优化经济区位。按照“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要求,统筹推进航空、铁路、公路通道建设,充分发挥“铁公机”集成优势,加快构建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变交通优势为经济区位优势。

  六、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合力构筑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竞争优势。

  环境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亟需在发展环境上形成独到之处、过人之处,紧扣硬条件和软环境同步发力,加快形成与科技城超常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竞争力、综合承载力和品牌影响力。加快提升城市能级。统筹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积极争取中心城区按“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进行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城市和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幅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坚持项目引领、产城并进、全面提速,全力推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努力打造创新活跃的科技新区、业态高端的产业新区、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大力实施园区“千百亿工程”,建立完善市场化导向的目标考核和差异化激励措施,促进园区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努力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营商环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