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全省脱贫攻坚奖获奖榜单

2018-10-17 07:13:4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

  2018年,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连续发起“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涌现出了一批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事迹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

  为表彰先进,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决定授予王八军等20人“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授予王永贵等20人“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贡献奖”、授予马跃等20人“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奉献奖”、授予王坚等20人“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创新奖”。

  希望受表彰的同志倍加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脱贫战场再立新功、再创辉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学习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本色;学习他们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人民情怀; 学习他们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们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务实作风;学习他们冲锋在前、攻坚拔寨的拼搏精神,围绕目标、聚焦精准,砥砺奋进、合力攻坚, 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奋进奖

  阿合尔以,凉山州雷波县簸箕梁子乡觉普村村委会主任。为给村里修一条通组路,阿合尔以积极向县级相关部门争取到了48万元项目资金,修建一、二组通组路,并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采取向乡政府借支、私人垫支等方式,由村组干部带头投工投劳,最终通组路于2017年5月修通。以他为首的村委会班子正准备筹建觉普村造林专业合作社,开发9600亩荒山荒坡,为村民的长远生计打基础。

  巴绒,甘孜州理塘县亚火乡亚火村村民。在乡、村干部和农技员的帮助指导下,巴绒积极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当年种植油菜1亩,良种土豆2亩,黑青稞3亩,还利用小额贷款政策,筹措1.6万元资金购买了两头牦牛。在养殖牦牛过程中,巴绒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效益。2016年,他自筹资金8万元先后购买了10头牦牛。在他的管理下,养殖规模有序扩大,截至目前,巴绒的牦牛养殖总数达到了31头,成为了全村的牦牛养殖大户。

  杜加敏,巴中市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村民。2012年2月意外遭遇火灾,家庭财产被付之一炬,他本人也因此全身重度烧伤致残,系二级残疾,医疗费花销近40余万元。他身残志坚,申办林下养殖场,刻苦钻研养殖技术,建立生态养殖场约15亩。2017年初出栏土鸡1.5万只,存栏7000只,实现销售额50余万元。驻村帮扶工作组多方联系销售渠道帮助其增收,并帮助他在淘宝网站注册了“酒乡农家土鸡”淘宝网店。目前,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先进典型。

  范敬超,井研县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通过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模式,以土地成片集中流转与返租倒包结合机制,集中流转土地6.5万亩,建成标准化柑橘产业园5.2万亩,覆盖10个乡镇45个村。果园流转贫困户土地共计2500亩,贫困户每亩土地每年租金收益达600元,户均增收1300元;带动园区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0.6万元。产业覆盖区吸纳了大批当地村民进入园区就地务工,农民务工获得收入3600万元。

  郭素兰,资阳市乐至县放生乡甘家店村村民。郭素兰虽身患残疾,但她乐于助人,帮助左邻右舍和亲友照看小孩,30多年来,她看护的孩子达10余人。

  2017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与70多岁的患肺气肿的母亲一起养了60多只兔子、十几只鸡,当年8月就卖了1800多元。她积极组织其他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一道绣“十字绣”,带动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在她的带动下,甘家店村很多贫困户转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参加到合作社中去。

  胡江,南充市西充县双凤镇跳蹬河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成立“跳蹬河村兴旺农民专合社”,发动群众以责任地入股、投劳入股、现金入股建起了500亩香桃园、320亩反季节柑橘园,投资200余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具备一次性接待500人能力的跳蹬河山庄。2017年,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劳务收入实现年人均增收5500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万元。该村引入新品种,开发300亩林地发展生态养殖,预计实现年收入90万元。

  刘后浪,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碗厂沟村村民。12岁的他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刘后浪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豪猪养殖。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学习,豪猪的养殖规模由原来的3只发展到了现在存栏90多只,年出栏20余只,产值达3万余元。后来养殖山羊,他的羊舍由原来的30平方米发展到了近400平方米,建有独立的消杀室。目前年出栏量达200余头,年利润可达3万余元。他还成立了浪儿养殖场,向其他群众传授技术,并一对一地进行现场培训。

  刘家学,广汉市南丰镇七玉村村民。6年前因一场车祸失去双腿,但是他不甘于现状,尝试着进行水产养殖。经过努力,养殖规模逐步增大,由最初的3亩发展到30余亩,并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进行青蛙、泥鳅、大闸蟹的育苗及商品出售。目前,刘家学已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2017年,他经营的养殖场产值已逾50万元,利润接近30万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罗洪,四川省黄猫垭农业生物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他流转土地3000多亩,种植高端白肉枇杷1080亩、红桃820亩;种植各类观赏桃花300亩;种植梅花、樱花、紫荆等其他花树40多种,形成“四季花海”。他个人出资700多万元,带动当地干部群众捐款100多万元,历时两年,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新修了一条路基宽8.5米、长15公里的快速通道。罗洪就地建石材加工厂实现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5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

  罗金富,宜宾市珙县上罗镇河沿村村民。罗金富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爷爷年老体弱;父亲患有精神疾病,不能自理;母亲患有肺病和支气管哮喘,还有轻微智障。6岁的时候罗金富就学会了煮饭,她的记忆中母亲煮饭一直是生熟不分。

  做过小工、学过大工,她在政府的推荐下参加宜宾市建筑工匠培训并获得工匠证,目前已成长为能组织施工修建房屋的工匠能手。找她修建房屋的人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罗林,泸州市古蔺县大寨乡富民村村民。2016年,罗林发展甜柿种植2亩,养鸡150只,养蜂规模达到10箱,养猪10头,家庭人均年收入达5000多元,成功脱贫。2017年,在国家小额扶贫信贷等政策扶持下,入股餐馆经营收入分红3万余元,养蜂规模也扩大到了30箱,养猪20头。2018年,他的养蜂规模已经达到50箱,家庭人均年收入预计突破万元。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脱贫致富榜样。

  邱洪,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曙光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协调筹集资金3500余万元,实施住房、基础设施、产业等18个扶贫项目,实现乡村面貌和群众生活大改变。

  他组织实施“贫困家庭奋进计划”,对通过自主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35户家庭给予每户2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补助奖励;组织群众扎实开展“好习惯我带头,好风气我参与”行动,印发《移风易俗倡议书》600余份;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提炼家训家规126条。

  王八军,宜宾市筠连县乐义乡沙地村村民。大哥因车祸去世,嫂子也离家出走,留下三个孩子,王八军主动承担三个侄儿侄女的抚养义务。

  在党委、政府帮助下和脱贫政策引导下,王八军找准目标、铆足干劲,努力发展养牛产业。通过筠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肉牛产业发展“1+N”联动机制,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成立乐义乡沙地养牛专合社,新建标准化牛圈150平方米,带动周边15户贫困户发展肉牛30头,创收10万余元,户均增收1万元,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王培贵,广元市青川县姚渡镇青元村村民。她结合姚渡的资源优势,发展黄羊养殖。经过不断摸索,王培贵的养羊技术逐步提升,总结了一整套养殖经验。几年下来,她的羊群规模达到了200只,年收入也越来越多。2017年,实现家庭人均年收入9550元。

  她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技术、提供帮助,并挨家挨户地进行现场培训。在她的帮助下,不少人都发起了“羊财”。青元村四社刘天清、五社周仲华等人的发展规模更是达到了100余只,实现增收致富。

  王兴碧,绵阳市北川县禹里镇大湾村村民。王兴碧从小腿部残疾,行动不便,家庭生活困难。从2014年实施精准脱贫开始,在北川县残联的指导下,王兴碧开始羌族草编编织学习,现在已经成了北川羌族草编传承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王兴碧边学习边创新,努力创作各种花样的编织工艺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她先后参加了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以及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同时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展。

  王友国,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双坪村村民。王友国肢体三级残疾,2015年底,在朋友的介绍下,到临县学习酿酒技术。学成后,回村建设酒厂。

  他通过银行贷款和自借资金10多万元自办酿酒厂,建设酒窖90平方米,实现年销售额达30余万元。酒窖窖藏白酒2.5万斤,价值50万元以上,2016年顺利脱贫。

  他致富不忘乡邻,其酒厂会不定期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厂务工,并长期以高于市场价格5%的价格购买其他贫困户的粮食作为酿酒原料。

  徐荣继,成都市简阳市芦葭镇翻水村村民。2008年因突发脑溢血,致右半身瘫痪,语言能力基本丧失。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专研,成功通过养鸡实现自主创业。年收益从开始的2000元增加到目前的3万元,养殖场面积扩大10倍,存栏鸡、鸭达5000余只。

  徐荣继还帮助周边22户贫困户发展养殖,送去技术支持,实现人均增收600余元;他还参加了镇“四好巡回宣讲团”,用自己脱贫致富的案例来感化“身边人”,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

  杨洲,德阳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村民。身为一名残疾少年,杨洲也曾迷茫,但他志存高远,争当网络时代的“弄潮儿”。网络不仅让他结识同样是残疾、高位截瘫的徐彩艳,结成伉俪,还铺设他们的致富创业路。脱贫路上,携手同行。杨洲和徐彩艳从网上买来了道具,在一家知名直播平台注册后,开启网络直播历程。在帮扶责任人的指导帮助下,“轮椅夫妻”还办起了化妆品微店销售,目前业绩蒸蒸日上。

  张茂堂,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村民。张茂堂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夺走了女儿、女婿的生命,留下年迈的他和两个年幼的孩子。2014年张茂堂家被识别为精准贫困户,但是他不等、不靠、不要,自立自强。他会果树栽植的基本技术,2015年在自家耕地内成功培育了300株青红脆李树苗,由于平时精于管理,树苗长势良好。

  张茂堂的生活信条是:为两个孩子积攒一点是一点,为国家能减轻一点负担就减轻一点。

  张天伦,遂宁市龙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他成功打造集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旅游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天伦葡萄文化产业园。针对农村妇女需照顾老人孩子不便外出打工等情况,张天伦通过“车间+农妇”的方式建起多个“扶贫车间”,组织不便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利用农闲时间到“就业扶贫车间”进行生产。车间现有员工1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人,员工年平均收入达2万元左右。

  贡献奖

  曾东,四川省委办公厅行政管理处主任科员、屏山县锦屏镇万涡村第一书记。他整合农业产业股权量化资金和残疾人股权量化资金入股屏山超浓塑水果包装厂、水果交易市场,通过入股分红及租金收益,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他组织兴办农民夜校,引导贫困群众感恩奋进、脱贫争先。万涡村在3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穷涡”变成了“金涡”,成为了美丽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教育先锋的“幸福美丽新农村”。

  陈玲,四川航空文化传媒广告公司董事长。她一直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宜宾市屏山县建成村级道路40余公里,建设三个村民活动中心和3个村卫生站,建立“茵红李”种植、“豪猪”养殖、村民饮水工程改造等多个惠民致富项目。

  在南充阆中市岳林垭村完成片区饮水工程,设立同心教育基金;在凉山州越西县筹集投入500万元扶贫资金,完成82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建立“羊肚菌”种植基地和“跑山鸡”养殖基地。

  陈松柏,广安市广安区委副书记、党校校长,挂职凉山州昭觉县委副书记。他科学规划全区“5+2+N”产业布局,全区建成120余个脱贫攻坚产业示范园,连片标准化发展龙安柚、柠檬、血橙等产业基地33万亩,实现乡乡有示范基地、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10694名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居;建设区乡村三级医联体,出台医疗救助29条政策措施,让广大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开启新生活。

  邓强,南充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一年多来,邓强与他的暗访“尖兵队”,跑遍了全市一半以上的村,累计行程超过30万公里。暗访过的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没被暗访的村也受到警醒,真正让基层干部紧起来、干起来。他组织核查教育、医疗、住房、小额信贷等政策落实情况,聚焦问题村、问题户补短板。在全省率先开展产业扶贫带动增收情况专项摸排,内容涉及每个贫困村是什么产业、有多大规模、增收情况怎么样等。

  邓长江,凉山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冕宁县人武部政治工作科科长。把解决“看不见”的贫困作为突破口,邓长江进村入户宣传宣讲,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协调军分区机关与金阳县丙底乡打古洛小学建立帮扶关系,发动军分区部队官兵、职工与贫困学生结成“1+1”帮扶对子,使2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为发展产业,邓长江先后组织协调开展技能培训20余场次,投入资金130万元,发展半细毛羊养殖、大红袍花椒种植等项目7个,建成花椒示范基地50亩。

  靳东,阿坝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阿坝州扶贫移民局局长。几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全州所有贫困村,发现并督促整改具体问题2000余条。通过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机制,坚持重落实、严考核、督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实行限时整改和跟踪问效,全州上下形成脱贫攻坚决战态势。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靳东带领阿坝扶贫队伍“5+2”“白+黑”,以自己“脱皮”换取群众“脱贫”,以自己“受累”换取群众“舒心”。

  李宝,巴中市南江县红光镇党委书记。他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突出“134”工作思路,即“花果红光”1个发展定位,“全域产业、全域旅游、全域小康”3条现实路径,脱贫奔康示范区、绿色产业带动区、乡村旅游精品区、基层党建活力区4个工作目标。在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单位大力支持下,全镇因地制宜布局了“一万十千亩”五年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建成万亩富硒“光雾蜜李”产业园、千亩富硒杨梅产业园等,建设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扶贫示范村10个。

  廖云,绵阳市环境保护信息宣教中心工作人员、盐亭县麻秧街道办事处天水村第一书记。他任第一书记期间,开办农民夜校“天水大讲堂”;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学习,找差距、学经验;狠抓村民教育引导,出台《天水村十条禁令》等村规民约,弘扬树立良好家风、村风。成立天水缘农业公司,按照“经济林+中药材”立体种植模式,以种植丹参、黄精、百合等名贵中药材为主,结合沃柑、蜜桃等水果配套种植,目前已初见成效。

  罗星原,广元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元市扶贫移民局局长。他历时半年走访了32个乡镇、85个贫困村、674户贫困户、346名基层干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市委、市政府提出参谋建议,形成了“制胜战法”——《超常推进脱贫攻坚33条措施》。建立战时体系,采取超常举措,形成决战决胜的强劲态势和强大合力。

  2013年以来,罗星原不辱使命、创新奋进,实现广元市55%的贫困村和72%的贫困人口精准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4.6%下降到4.1%。广元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市”。

  穆伟,中央纪委机关党委副主任科员、马边县荣丁镇后池村第一书记。担任后池村第一书记以来,组织实施通村道路改造升级工程7.3公里,推动后池小学整体搬迁、幼儿园新建和后池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山村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成立后池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公司,盘活集体资产和撂荒低产土地,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化示范茶园、藕鱼复合生态套养基地,引进峨眉雪芽茶叶公司建设茶叶加工厂,引导村民发展1150亩脆红李种植,村民内生动力有效激发。

  任萍,仪陇县委副书记。在她的组织下,1.15万名帮扶干部,按照“不回避、不隐瞒、不打折”的原则,多次深入285个贫困村,走访3.15万户贫困群众,找出脱贫攻坚存在的21个方面近2.6万个问题。

  对发现问题实行“一日上报、一日整改、一日复查”办结制度,对履职不到位或工作推进不力的,既问事又问人。近年来,全县共有5名乡镇党政正职、3名第一书记、12名驻村帮扶干部因工作不力被问责调整。

  田梦金,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党委书记。为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他在新农、阿居曲等4个相邻村成立了美姑县首个联合村党总支,夯实脱贫攻坚战斗堡垒。全面落实党总支制度,提升联合党总支凝聚力,把联合党总支建成脱贫奔康前沿阵地,打破制约基层党建的瓶颈。

  依托阿居曲村的彝族特色景点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逐步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赏花、采摘、休闲游,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增收致富。

  涂冬,宜宾市高县大窝镇党委书记。涂冬带领大窝镇党员干部,用心用情尽全力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为大窝镇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17年底,全镇实现了2个贫困村退出、621户1699人脱贫,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个、市级四好村3个。根据各村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他提出“山上茶叶、平坝蚕桑、河谷林竹、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思路,连片发展茶园6000亩、蚕桑8000亩、林竹5000亩,基本形成全镇主导农业产业连片发展的格局。

  王建国,资阳市安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他坚持“当年任务重点抓、往年任务同步抓、来年任务提前抓”三向发力,坚持把长效产业培育作为稳定脱贫的关键,大力引导各贫困村因地制宜建设“致富小康产业园”。两年多来,他督促乡镇引导全县贫困户发展经果林1.5万余亩、蔬菜1万亩、中药材4000余亩,饲养小家禽年出栏40多万只,家畜出栏6万多头;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有效提升。

  王永贵,凉山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凉山州扶贫移民局局长。他的足迹遍及11个深度贫困县、2072个贫困村与183个极度贫困村,分别为凉山17县(市)委书记、县长和分管脱贫攻坚县领导及11个深度贫困县762名乡镇党政正职进行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到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他科学谋划全州深度贫困县脱贫计划,实事求是地提出将凉山脱贫计划优化调整为2019年“摘帽”4个县、2020年“摘帽”7个县的建议,得到省、州充分肯定并实施。

  谢商武,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个人业务部总经理。他组织制定了12项金融精准扶贫制度,深入到30多个贫困县、50多个贫困村,走访了200多户贫困户,5次应邀授课,积极推进全省农信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推广“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带动贷款”融资模式。认真研究人行扶贫再贷款政策,指导四川农信以人行支农、扶贫再贷款为扶贫资金来源,积极发放产业扶贫贷款,执行特定优惠贷款利率,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杨彬,四川大学对外联络办公室就职综合科科长。在学校实施对岳池县、甘洛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中,详细了解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情况、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识别,做到底数清、任务清、责任清,并结合实际,科学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帮扶内容、途径方式、时间进度和实现目标等。

  几年来,杨彬深入2个贫困县、5个贫困村、342户贫困户开展工作调研。为学校提供定点扶贫工作报告7份,涉及帮扶项目150余项,帮扶资金和资源总价值6000余万元。

  姚裕金,民革四川省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科员。他通过民革四川省委协调省旅发委、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共同出资400余万元,帮助普牙村完成9.2公里通村主干道建设;协调民革四川省委资助普牙村全村23户家庭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了解到村民有牦牛养殖传统,但是出栏率低。他主动找到驻村农技员,对牦牛养殖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协助发放牦牛、藏猪兽药和蔬菜种子,培训牧民牦牛健康养殖技术。全村牦牛规模由一年多前的600多头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头。

  袁斗泉,泸州市兴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17年至2018年,先后发行4期易地扶贫搬迁收益债,为乌蒙山区古蔺、叙永两个国家级贫困县35个镇215个村,2.86万户、11.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他牵头设立四川省首只扶贫基金。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累计投放56.8亿元,重点支持古蔺、叙永、合江3县30余个扶贫项目。

  张玲,阿坝州委组织部干部三科副科长、茂县南新镇攀川村第一书记。她组织建立了月固定主题党日制度,组织学党章、学脱贫政策、学系列讲话,探索出“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经验。截至目前,攀川村党支部共开展主题党日15次,党员义工活动10次,向群众一对一结对宣讲脱贫攻坚政策累计1100余人次。

  她协调争取资金300余万元修建通组路,盘活200多亩荒地。协调340万元资金治理泥石流滑坡隐患,保障群众安全。为全村安装特色灯笼72个,改善提升整村风貌。

12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