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走绿色道路

2018-10-18 07:46:4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全面优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的目标要求,基本任务就是坚持把生态和人居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协同推进,通过形成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绿色低碳、高效集约、创业创新的生产空间,建设宜居舒适、平安健康、幸福和谐的生活空间,建设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城秀乡美的生态空间。对我省而言,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都仍然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短期化增长模式,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绿色生态的新的发展引擎,坚持绿色化发展道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义。当务之急是必须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制度约束,在保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构建以生态环境友好为指向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郭晓鸣

  大力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是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路径。四川生态优势明显,要紧抓消费升级机遇,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充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重构种养循环新模式。近年来我省农户传统的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已不复存在,而规模化养殖使种养走向分离,如何在规模化养殖下重构新的种养循环模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当前的基本选择应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以环境容量为基本遵循,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业的同时配套建设种植基地,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一座猪场+一片粮田(菜地)”等种养循环的平衡发展模式,破解规模化养殖污染、秸秆利用等难题。为此,要通过建立种养循环示范区、农业绿色生产试验示范区等方式,集成技术、政策和项目,促进新的种养循环发展。同时,四川要充分利用山区比重高、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种草养畜,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的格局。

  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行动。四川人多地少,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不断加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粗放式、短期化的生产方式日益普遍。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从农业生产源头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农业生产投入品减量化行动,尤其是要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要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和品牌化。我省正处于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但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因素。要更加重视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强“三品一标”基地建设,通过绿色、有机生产标准倒逼提高农业发展的生态标准。要充分利用四川的生态优势,打造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高度重视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在利用农村建设土地、生产基地等发展加工、旅游产业时,要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引领,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贯通的绿色发展模式。尤其是要处理好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废水、废渣等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构建起与生态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机制。

  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四川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方面整体生态环境地位重要,另一方面部分区域生态较为脆弱而且类型多样。在当前农村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面源污染加剧等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更加注重和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农村污染呈现出从分散向集中转变、环境污染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迫在眉睫。要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突出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因地制宜推行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进一步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机制。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构建废旧地膜、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机制,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利用。

  加大农村生态修复力度。要按照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乡村植被、水土和田园风光。应结合绿化全川行动,构建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机制。特别是要针对耕地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等突出问题,健全耕地轮耕、休耕机制,分类有序退出超载边际产能。要针对我省草场牲畜超载较为严重的情况,进一步加大草场禁牧、草畜平衡等政策力度。要针对川西草原、湿地退化等问题,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完善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机制,探索建立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生态建设成果管护机制。

  加快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应进一步探索拓展生态补偿的领域和范围,重点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机制。同时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机制,提升公众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评价机制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进一步健全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形成促进乡村绿色振兴、持续发展的内在压力和动力。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估制度。强化绿色发展评价的科技支撑,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探索构建充分体现资源稀缺和损耗程度的生态成本核算机制。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体系,改革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执法责任制,将农村面源污染监测治理纳入年度考核,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估制度。

  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激励政策体系。以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和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等为重点,加快建立分类科学、区域有别、标准合理、规范统一的农业绿色发展激励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生产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实行差异化的考核和支持政策。应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实行差异化的扶持和发展政策,弱化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经济考核指标及权重,强化其生态环境考核指标及权重。同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大力推进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生态扶贫,加快其脱贫奔康进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