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农联”试点一年

2018-10-17 09:45:2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田珊

  意义

  这是破冰之举,让我们看到解决小农瓶颈问题的希望

  年纪尚轻,“领头羊”又“出走”,并不能抹煞罗江“农联”试点一年来的实效:逐步走上正轨,寻找到了赢利点。截至9月底,略坪镇、蟠龙镇“农联”已分别实现利润31.61万元、22.33万元。据预测,入社农户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可达15300元,增长12%,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600元。

  9月下旬,一个由“三农”专家组成的调研小组实地探访罗江,经过详细调查,给出“诊断”:试点有意义、有特点、有创新、可复制,但也需完善。

  在外人看来,“农联”的探索似乎平淡无奇。但在专家组的眼里,它探索的方向重大而深远。

  作为省内乃至国内“三农”问题的资深专家,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赵文欣认为,中国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还有四五亿农民,没有哪个国家遇到过。党中央提出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的轨道,而小农现代化是第一次搞家庭联产承包改革没有解决的问题,罗江试图回答的正是中国农村改革最难搞的难题。

  小农如何融入现代农业?在专家组组长、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眼里,有三个基本路径:小农自身发展,比例较低;一直寄希望的龙头企业或工商资本带动,但现实中挤出效应严重;合作社发展带动,实践也证明效果有限。

  “所以罗江探索的可能是一场世纪改革,解决的可能也是世纪难题,是一次破冰之举。”这是专家组的共识,试点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次大胆尝试,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各方能人积极性,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一次创新性实践。

  “不能只盯住‘农联’卖了多少农产品,更要看到发展中,最重要的产业主体实现了什么目标。”郭晓鸣分析,从农户来看,显著降低了成本,实现产销稳定,技术服务、政策咨询、融资等小农发展要素有了突破。从政府层面看,政策支持更精准、效率更高,产业也因此得到发展。

  在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远胜看来,与浙江将专业、供销、信用合作三个主体组合而成的“农合联”不同,四川“农联”是“一体三位”,先建主体,再赋予生产、供销、信用功能,在交易和组织上更具有低成本优势。

  专家组也建议,不应过度强调“农联”社员数量扩大,而应注重有效需求;继续优化组织治理结构,实现“三权”分离运行下权责利平衡;与供销社改革协同推进;可允许“农联”拓宽资金互助业务,获取支农再贷款支持;在更高层面给予改革授权,如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整理等都应放给“农联”实施,并让“农联”在产品初加工、农业多功能以及市场营销中充分受益。

  “虽然只有一年,现在观察、评价它的成效,可能还为时过早。但从制度架构和制度层面上,我看到解决小农瓶颈问题的希望。”郭晓鸣说。

首页上一页1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