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坝遗址发掘获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城坝遗址就是巴国“賨人”城址

2018-10-23 06:40:08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陈乐

城坝遗址2018发掘一区全景。

西城门砖。

刻有“宕渠”文字的瓦当。

賨(cónɡ)人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又称寅人、板楯蛮,也是现在土家族的“主源”。其存在于春秋战国之前,主要分布于嘉陵江畔,古书中记载,该民族勇猛彪悍,且善歌舞。賨人,虽没有列入当今的56个民族之中,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比的辉煌。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就建在今四川达州市渠县的土溪城坝。渠县,秦时称宕渠县。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渠县历史博物馆联合对城坝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历时5年,城坝遗址发掘得到了中国考古学最高奖项的认可和青睐。

城坝遗址,又名“宕渠城”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土溪镇城坝村,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展开,考古研究人员首次全面厘清了城坝遗址功能分区,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城坝遗址原貌渐渐清晰。

发现宕渠瓦当

“賨人”城址踪迹可寻

通过连续5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目前,城坝遗址发掘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清理包括墓葬、水井、灰坑、城墙、城门、房址、沟、窑等各类遗迹4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

出土文物中的一枚瓦当,成了寻找川东“賨人”城址的重要踪迹。在2017年开展的第四次年度考古发掘中,城址内首次发现了一枚上刻“宕渠”的文字瓦当。今年,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两枚“宕渠”瓦当。这明确表明城坝遗址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的“宕渠”城所在地,为此前对巴国中的重要民族“賨人”城址所在的具体位置提供了论证。

城墙重见天日

城址内各遗迹互相关联

城址北部的郭家台遗址西南角,经过系统的考古发掘,一组保存完好的汉代西门城墙重见天日。汉砖堆砌的城门遗迹堆积规整,城砖花纹繁复,线条灵活。

“我们初步分析,城墙初始夯筑年代为西汉时期,东汉时期有过大规模增修,沿用至六朝时期废弃。与史书记载基本对应。”考古现场负责人郑禄红说,通过对城址区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基本明晰城墙结构及夯筑方式,并发现城墙后期有过增修。

沿着城墙往里,考古人员发现并清理出城墙、壕沟、城门、暗渠、门房、建筑基址、道路、车辙印、水井、窖穴等遗迹。“车道与城门相连,车辙印间距大约1.4米,两边保存着高台建筑遗迹。”郑禄红说,城址内,各遗迹互相关联,并组成有机的整体,全面立体地展示出城址内结构布局情况。

“这不仅对研究城坝城址内涵、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古代城址考古研究同样具有重要价值。”郑禄红说。

出土竹木简牍

或为四川最早的教科书

城坝遗址北部,江边一处聚落遗址具有相当重要性。郑禄红说,随着布方,工作人员发现这里是一处西汉晚期延续至魏晋时期遗迹。经过清理,目前已在此出土了数十支竹木简牍,总字数近200百字,包括“河平二年”、“竞宁元年”等纪年的官文书性质木牍,一枚简牍上还记载了“苍颉作书,以教后嗣”等字样的文书,这意味着,如果确认该简牍为秦国李斯所作《苍颉篇》,这将成为四川出土的最早的识字教科书。

“这在四川地区考古中十分罕见,除去青川战国木牍、老官山汉墓医简,这是第三次发现,大大填补了地方史料的缺佚,蕴涵巨大的学术价值。”郑禄红说,此外,竹简内容还有法律文书、书信、习字简等。

为何此处会出土较多竹简?诸多专家猜想,这或许与遗址性质有关。“那个位置太好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胡平生说,作为一个控制、瞭望、观察的点位,该聚落遗址在各方面都具有优势,也很有可能是一处津关遗址。“很希望能够在简牍里发现匹配的文字来印证我们的猜想。”

据介绍,该聚落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行政管理提供了新材料,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