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手铲发掘出半坡遗址 95岁石兴邦获考古终身成就奖

2018-10-24 06:02:24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

关于华夏史前文明,想必很多人都是通过半坡遗址来了解的。但要说起半坡遗址的发掘,恐怕知之者就不多了。

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荣获中国考古学大会终身成就奖,而他正是半坡遗址的发掘提领者,一柄手铲,发掘出了史前文明的秘密和未知细节。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原因,石老先生当天未能到场,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代其领奖。

创立考古新范式

95岁石老获终身成就奖

石兴邦先生现已95岁高龄,是健在的考古学家中,最年长的一位。考古终身成就奖有何评选标准?奖项为何颁发给石兴邦老先生?

“这与石老先生在考古界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多年来,石兴邦先生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世纪50年代,作为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主持人,石兴邦先生所著的《西安半坡——氏族部落文化聚落的发掘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考古发掘报告之一,并开创了新的考古范式。

此外,陈星灿介绍,在考古终身成就奖的评选中,获评对象必须是健在的考古学者。

半坡遗址博物馆

建于他早年发掘基础上

“能够替石老先生领奖,很激动也很光荣。”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眼中,虽然未直接与石老先生共事,但石老先生的鼎鼎大名,在其少年求学时便已知晓。

“石老先生拥有人类学背景,在他的发掘研究中,很好地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起来,去解释早期的原始社会。”他说,石老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撰写了一部考古报告的经典之作,《西安半坡——氏族部落文化聚落的发掘研究》。

“他不仅仅是拿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去解释当时的社会,而是把它们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根据出土的文物和遗迹情况,试图复原古代社会。”孙周勇说。

于1958年建立的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今年迎来其60岁生日,目前仍然展示着当年石兴邦先生提领发掘的成果。“半坡遗址博物馆就是在石老先生早年发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孙周勇介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戴竺芯实习生高丽 图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石兴邦其人

石兴邦,生于1923年,陕西省耀县人。

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边政系,同年入浙江大学人类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1950年随导师夏鼐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1963-1976年先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

1976-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第一研究室副主任。

1984年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陕西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陕西省文物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1979年起,他先后应邀或被派赴美国、德国、埃及、印度和日本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访问、讲学和考察。

主要著作

石兴邦先生主要论著有《西安半坡——氏族部落文化聚落的发掘研究》《半坡氏族公社》《临潼白家村》等专著,主编和参与编纂了《中国原始文化论集》《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和《周秦文化研究》等十多部(册)。

发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及有关问题》《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辩证发展及其源流的考察》《我国东方沿海和东南地区古代文化中鸟类图像与鸟祖崇拜的有关问题》《中国的细石器革命》等有影响的论文十多篇。

石兴邦先生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以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世纪学人百年影像》(社科界院士级学人影集)等典籍中。

知道一下

半坡人面鱼纹盆国家一级文物

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在1954至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

人面鱼纹盆是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的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人面鱼纹盆之美术抽象思维、审美标准至今都在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绘画。不仅如此,半坡时代,原始的先民由人面纹盆从蒙昧走向智慧,从生存变成生活,从回归变成守望……

图据西安半坡博物馆官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