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 成都社区治理新模式获第一名

2018-12-16 06:39:14来源:成都商报编辑:陈乐

昨日,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农业农村部乡村发展司主办,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协办的第六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报告厅举行。会上,成都市申报的“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项目入选“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并获得第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此次获奖的项目,还包括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的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督平台,双流区“党建融合幸福美丽新村振兴”模式,郫都区“阳光智联”适老康复项目以及武侯区玉林街道探索社区治理四个项目。

本届论坛主题为“乡村振兴”,旨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

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经验和成果在此次论坛上被分享。据介绍,成都市现有城乡社区4351个,常住人口1604万,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因此必须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工作的整体性、前瞻性和规范性。成都市成立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县两级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并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出台19个配套文件,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机制。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成都初步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项目拿到“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奖杯时,成都获得了来自全场的掌声。

据介绍,新模式下,社区服务要做“加法”,基层职能做“减法”,共建共享做“乘法”,资源分配做“除法”。

“天府市民云”整合

134项服务项目

成都以市民“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需求为出发点,推动“互联网+社区服务”。由政府主导开发运行的“天府市民云”APP,整合33个部门职能资源,集成交通出行、医疗服务、便民缴费等134项服务项目,实行“一次认证、全部通行”。自正式上线以来,“天府市民云”实名注册用户超过70万人,日活量达10%,累计服务730万人次。这是做加法。

社区证明事项

从313项压缩到15项

而推动社区减负提能,将社区证明事项从313项压缩到15项,取消街道(乡镇)招商引资职能和相应考核指标等。此为做减法。

解决民生难题

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力量

围绕棚户区、老旧院落、城中村改造等居民高度关注的难点问题,由党组织动员和指导居民自治组织、居民议事会充分商议,各方利益主体充分参与,引导群众开展模拟搬迁、居民自治改造等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凝聚社会力量,把多元主体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这是做乘法。

拨付专项资金

设社区基金200多只

针对社区资金、人才资源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做好资源分配。2018年,成都市县两级直接向社区拨付15.9亿元专项用于社区发展治理,推动设立社区基金(会)200多只,让基层有钱办事。推动社区工作者专职化,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岗位薪酬体系,打通职业上升通道,让基层有人办事。这是做除法。

“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

成都获奖项目

●成都市“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

●成都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基层公开综合服务监督平台”

●双流区“党建融合幸福美丽新村振兴”模式

●郫都区“阳光智联”适老康复项目

●武侯区玉林街道探索社区治理项目

城市有变化

市民有感受

社会有认同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执行主编严碧华代表组委会表示,作为全国首创,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的使命,一直备受关注。成都组建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综合统筹各个部门和各类资源,专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致力于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塑造一座享誉世界的宜居生活城市。“能成为民生示范工程,成都一直以来都有创新的地方。成都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从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所需着眼,从抓细抓实入手,填补空白、提升水平,这样的民生实事满足了人民群众高水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有创新性、典型性。”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庄梦蕾 北京报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