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畔"六艺"合一 树"诗圣"丰碑

2018-12-14 07:17:2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市民观看杜甫诗作书法作品。

  杜甫雕塑。

  千诗碑(局部)。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这些描写成都的名句,几乎成都人都会随口而来。省作协主席阿来说,杜甫的诗,其实就是一部浩荡的史书,写意的社会画像。如今流传下来的这1455首杜诗,也以碑林形式,重现成都浣花溪畔,让世人重读“诗圣”的一生,梦回大唐的生活场景、时代气象。

  12月1日,杜甫千诗碑正式落成。耗时三年,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及浣花溪公园,杜甫所著的1455首诗歌,以珍藏在海内外博物馆的宋以来历代名家创作的杜诗书法作品,以及当代书法名家及文化名人创作书法作品为底本,刻在石碑之上,成就了一部宏大精美的“石刻杜诗”。

  “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杜甫曾在这里寓居了近4年,写下了不少名篇,成为“诗圣”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也让这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之一。”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介绍,杜甫千诗碑将诗歌、书法、篆刻、园林、古建筑、雕塑6种艺术形式融合,将其打造成为传承文化、守护历史的传世经典。

  □本报记者吴梦琳/文杨树/图

  延续文脉 用碑刻杜诗1455首

  旅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是杜甫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草堂文脉延续至今,成为中国诗歌圣地的重要地标。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成都启动了杜甫千诗碑项目,以书法刻石展现杜甫传世的全部诗歌。

  杜甫被誉为“诗圣”,足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刘洪介绍,杜甫流寓成都,择浣花溪而居,是其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一段十分重要的经历,而杜甫草堂,至今对于纪念杜甫仍有着重要意义。学者冯至这样说过:“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实际上,历代人们怀念杜甫,除了悉心维护草堂、前来拜谒之外,另一个方式便是刻诗。在北宋,曾刻杜诗于青神大雅堂;南宋时张焘任成都府知府时,也曾在草堂遍刻杜诗于碑,只是后来均被损毁了。”刘洪说。

  文脉延续至今,成都依然是一座诗歌之城。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成都启动了杜甫千诗碑项目,大手笔投入、高眼界规划,邀请了书法、碑刻、古建筑、园林、雕塑等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工作组,经过多次评审、论证,不仅仅限于草堂时期,而放诸到杜甫的一生,以碑刻再现杜甫传世的全部1455首诗歌。

  据介绍,整个杜甫千诗碑项目分为两部分: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内,主要以如今海内外博物馆等珍藏的历代名家创作的杜诗书法传世作品为底本打造杜诗书法石刻碑廊,以及“春夜喜雨园”和杜诗摘句造景等景观;在浣花溪公园内,则集中呈现当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创作的杜诗作品,并且以杜甫人生为线索,通过雕塑和景观打造展示杜甫的游学壮歌、长安沉吟、流寓秦州、夔门抒怀、草堂岁月、洞庭余响六个人生阶段,既有碑墙、廊,还有摩崖石刻等等。

  在浣花溪公园万树山顶上巍然屹立的杜甫千诗碑总碑,高约3.6米,宽约2米,重达23吨,是整个项目的“结尾”。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敬泽,作为杜甫的“铁杆粉丝”,专门为总碑题写了碑记。

  他这样写道:“如诗如画的锦官城在前方展现,此地有放得下书案的平静,有可以投奔的故友,杜甫止于斯,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而居,漂泊疲惫的伟大灵魂在此暂歇,前后三年九个月,留诗二百四十余首,在历史的狂风暴雨中吟咏世间的简朴美好,呼唤正义与太平……这栋茅屋经不住一夜秋风,却经住了一千二百余年时光的磨洗,成为中国诗歌的圣殿。杜甫的声音永久回荡在中国人的情感和梦想中,中华民族的家园里,浣花草堂光辉永在人间。”

  古今笔墨交汇熠熠生辉

  杜甫千诗碑中既有历代名家手书的杜诗作品,也有当代老中青书法家创作的书法作品,古今笔墨交汇,呈现出对杜甫不同的追忆,凝聚着将杜甫文化继续流传后世的美好愿望。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位于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的总长约310米的杜诗书法石刻碑廊,是最早启动的部分,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碑廊以另一位四川大文豪苏轼书写的杜诗《堂成》为开篇。

  参与碑廊项目的策划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飞介绍,这件苏轼书杜诗《堂成》作品,行书生动沉着、笔法遒劲,也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杜诗书法作品。之所以选择《堂成》,一方面这首诗是杜甫到成都定居、草堂落成之后写就的,而苏轼除了完整地写下全诗之外,还在后面题了一段长跋。“唐宋两代大家,因为蜀地联系在一起,今天重现在杜甫草堂,也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刘洪说。

  不仅仅有《堂成》。刘洪介绍,项目组从杜甫草堂博物馆以及海内外28家博物馆的150件馆藏古代杜诗书法作品资料中,精选出宋、元、明、清及近现代40位书家名家的58件传世杜诗书法精品,通过国家文物局发函获得使用授权在碑廊集中呈现。刘洪告诉记者,其中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杜诗作品,还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从宋代苏轼、黄庭坚,到元代赵孟頫,再到明清时期著名书家祝允明、徐渭、董其昌,以及近现代著名书家于右任、谢无量、丰子恺、张大千等,不同时代的名家,因杜甫“相遇”在草堂,熠熠生辉。他们写就了草、行、楷、篆、隶等多种书体。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浣花溪公园内的全国当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杜诗书法创作。据了解,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征集,共收集到书法作品1483件、杜诗篆刻作品233方,囊括了沈鹏、张海、苏士澍、韩天衡、陈洪武等当今国内书法界老中青三代书法家和篆刻名家作品,艺术价值极高。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洪厚甜,除了为此次杜甫千诗碑撰写两幅杜诗作品外,还书写了李敬泽题写的总碑碑记。“与以往自己的创作不同,这是一个主题性强的宏大的历史性的文化工程。”洪厚甜告诉记者,三幅作品他都是用楷书写的,尤其是在对碑记进行创作的时候,还与李敬泽进行多次探讨才得以下笔。“因为我们当代的书写,是要展示我们当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灌注我们这一代对杜甫的理解、对杜甫的敬仰,融入我们当代艺术家的真情实感。”

  “六艺”合一 感知“诗圣”杜甫的一生

  杜甫千诗碑集合了诗歌、书法、篆刻、园林、古建筑、雕塑6种艺术形式,营造出沉浸式的空间布局带领今人“走完”杜甫的一生。

  曲径幽林,漫步庭院之中,跟随千诗碑,仿佛开启一场文学与艺术的千年朝圣之旅。

  “杜甫的诗歌能被称为‘诗史’,是因为杜甫将他的全部生活、生命,都写在了诗中,百转千回。因此将杜甫诗歌从头读到尾,似乎就跟随着杜甫走完一生,经历他所经历的大时代。”李敬泽如是说。

  诗是魂,园是体,景是肉,要再现出杜甫的一生,杜甫千诗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碑林,而是将诗歌、书法、篆刻、园林、古建筑、雕塑多种艺术巧妙结合呈现。刘洪介绍,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中,在不改变整体布局情况下,从茅屋开始沿盆景园、兰园、草堂书院这条线,利用原来的围墙刻诗,用墙体和廊的形式呈现,同时专门新建草堂东门,以与浣花溪公园连接成一片,通过情景交融,营造一个全方位感知杜甫的空间。

  有了精良的书法作为底本,篆刻环节也同样重要。杜甫在青年时代,曾经漫游齐鲁大地。此次碑刻所用的青石,也正是齐鲁青石。据介绍,产地鲁西的青石,因密度较大、质地坚硬,不易被风化且又色泽温润,被视为石刻中的瑰宝,历朝历代都曾广泛用于碑雕和篆刻。据项目组建设工程人员介绍,项目组奔赴千里将130多块青石拉回成都,其中最轻的一块也有300余斤。

  在刻石工匠挑选上,也有严格的考评。据了解,通过政府购买形式,来自四川、福建、山东、江苏和陕西等地的刻石工匠参加“刻石大比武”的擂台,经过篆刻家、书法家组成的小组进行评审,过五关斩六将,才正式成为了杜甫千诗碑项目的工程建设人员。

  其中,被金石篆刻领域尊为“江南第一刀”的戈春男老先生,听闻杜甫千诗碑项目后,从无锡来到成都,为项目提供了不少建议和指导。虽已年近古稀,但依然亲自上阵,刻下了总碑碑记以及“诗圣千秋”四个大字。

  杜甫千诗碑的情景建筑,均延续了草堂旧居中轴线回廊式的经典川西古建风格的建筑形式,建筑穿斗式结构、小青瓦屋面和悬山屋顶为主要特征的“廊”“亭”“榭”,回廊与亭台相接,亭台与水榭相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公元761年,杜甫在草堂里写下的名作《春夜喜雨》。为此,在杜甫草堂杜诗书法石刻碑廊旁,专门建设了一个“春夜喜雨园”。刘洪介绍,春夜喜雨园以“喜雨亭”为中心,将郑燮、乾隆皇帝、王铎、郭沫若、马公愚、萧克、黄稚荃、邓拓等所写的十幅各具特色《春夜喜雨》,镌刻于青石之上。“观众漫步其间,不仅可以感受清新质朴的诗歌魅力,浑厚苍劲的书法韵味,还可领略清幽秀丽的园林雅趣,鉴赏精妙绝伦的镌刻技艺。”刘洪说。

  而在浣花溪公园里,以“诗圣广场”为起点,打造的游学壮歌、长安沉吟、流寓秦州、夔门抒怀,草堂岁月、洞庭余响,还原杜甫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还专程邀请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吴为山,设计了不同时代的杜甫塑像,或端坐沉吟,或牵马急行,还原这位人们印象中一生心念苍生、忧国忧民的“诗圣”。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