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综合交通三年大会战“施工图”出炉 “公铁空水”建设一盘棋推进

2018-12-25 07:32:1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覃贻花

镜头

涂装“川藏第一桥”

12月22日,雅康高速工程人员对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进行涂装和灯带安装。远远望去,架设在巍峨山脉间的大桥主体已经变红,雄伟壮观。

兴康特大桥全长1411米,其中主跨1100米,桥面至水面高差239米,是一座建设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带、复杂风场及温度场环境下的超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夏玉红 本报记者 王眉灵 摄影报道

故事

《大路朝天》热映 主角原型 原来是“他们”

12月21日,反映四川交通建设成就的电影《大路朝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它是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国家电影局重点推介的9部优秀国产电影之一。

这部取材、拍摄均出自四川交通领域的电影,主人公原型是谁?记者进行了探寻。

□本报记者 王眉灵 朱玲

“桥二代”的故事一辈子都在工地上

“听说电影今天上映了,我们商量着去影院集体观看。”12月22日,接到记者电话时,正在乐山修建犍为岷江特大桥的侯朝银有点激动:“这部电影讲了我们筑路人的艰辛,特别想看。”

年近五旬的侯朝银是四川路桥集团华东公司起重吊装总工长,指挥完成了雅康高速兴康特大桥钢箱梁吊装。家中几辈人修路、自己也修了一辈子路……他的人生经历,与电影里的主要人物非常类似。

“我的父亲参与过川藏公路的建设。”侯朝银回忆,儿时父亲常年在外,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一次。1975年,母亲带着他去探亲,那时父亲正在修南充嘉陵江大桥,父辈肩挑背扛的筑路方式,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筑路精神,让他记忆深刻。

1995年,侯朝银“轮换”(即“顶班”)年迈的父亲进入路桥集团,也成了一名路桥工人。23年来,他先后参与建设了20多座桥梁,从一名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为起重吊装骨干。“与我父亲那时相比,现在的修路修桥技术先进多了。”侯朝银感慨,现在交通建设机械化程度高,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比父辈“用双手筑路”好了不知多少。但他回家的次数却没比父亲多多少。这些年,侯朝银辗转于一个个项目,工地上没有双休,年休时才回家一次。

修了20多年路,侯朝银却很少有机会踏上自己修的路。但他感受到了因无数交通人参与带来的巨变:“以前从老家阆中到成都,坐车要一个通宵,后来有了高速公路,只要五六个小时,现在通高铁了,两三个小时就到了。”

制作者采风记录下交通人的艰辛

电影以雅康、雅西路为主线,讲述了三代筑路人为交通事业延续的情怀。虽然与电影里面角色非常接近,但侯朝银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主角原型。他说,像他这样的“桥二代”“路二代”工友特别多,他们的子女有不少也进入了交通行业,继续筑路修桥。

电影主角原型到底是谁呢?剧本创作期间,导演苗月深入雅康高速兴康特大桥公司采风,入住项目部的铁箱体活动板房宿舍后,第一天夜晚就遇到了大渡河河谷秋冬时节呼啸的狂风。这让苗月深切地感受到,即使在21世纪,年轻的筑路人、工程技术人员,依然要和前辈们一样,经受艰苦自然环境的考验。

随后几天,苗月和项目部的技术人员、老工人们摆龙门阵,认识了把父亲照片藏在心口、在工地上干了20多年的“路二代”,认识了喜欢吃北京酥糖的老石工,初上工地、吓得趴在猫道上的年轻技术人员……这些故事,乃至老路桥人“踏踏实实修路,踏踏实实做人”的话,在电影里都一一呈现。在苗月看来,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拼劲,和代代传承的筑路精神,带来了四川交通巨变。

“虽然自己也是交通系统人,但通过电影,对一线建设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名参加了首映式的四川交投集团工作人员说,电影人物原型应是一个群体,是让“蜀道难”变“蜀道通”“蜀道畅”的所有交通人。

首页上一页1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