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水土流失 先念“增收经”

2019-01-08 08:49:0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田珊

B药方
将保土与增收结合起来
  各地不约而同开出了处方:将保土与增收结合起来。
  “只要泥巴留得住,再差也能填饱肚子。”说起水土流失治理,游政权头头是道,“以后再也不能乱开荒了,这种耕作模式下土壤很容易松动,雨季一来,山上下来的全是‘泥汤汤’。”
  保土,主要靠工程和生物两大措施。2013年,纳溪区正式启动清溪河“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至2015年底治理结束,整个小流域修建石河堰10座、截排水沟2公里、蓄水池30口、沉沙凼40个。通过这些引排水工程,山洪沟的发育趋于停止。
  生物措施,则是植树种草。治理期间,当地彻底摒弃过去的耕作结构,培育出上万亩茶园、花卉基地,并广泛种植树木。几年下来,小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水不下山,土不出沟”。至2016年,清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降为轻度。
  好转的不只是生态。借助茶园和花卉,2015年开始,小流域陆续发展起20余家农家乐,原来被山洪沟包围的“花田酒地”(地名)也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水利风景区。“一个周末的纯利润就有上千块。”游政权说,吃上了旅游饭,生活越来越红火。2018年,整个清溪河小流域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比2011年增加1.6倍。
  通过治理受益的不只是清溪河小流域。统计显示,2017年度全省在盆周山区、川西高原、秦巴山区等新开工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实现粮食产量增加6624万公斤,项目区及周边6.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入也不同幅度增加。不仅如此,记者走访发现,各治理项目区的落脚点均选择了立体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与特色生态旅游开发、草畜沼生态循环等减少土壤侵蚀且提高土地产出的产业。
  “现在,我们在探索让增收贯穿整个治理的全过程。”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各地水土流失治理时,均采取了政府投资加群众投工投劳的思路,通过治理来吸纳农户就近就地就业和增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