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与网友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陪伴问题——别从“老人带娃”变成“手机带娃”

2019-01-13 06:56:3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陈乐

“我们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是缺乏陪伴的留守儿童,我作为基层民警深有感触。”在川报全媒体集群的互动栏目里,一位身份是警察的网友留言,引发大家关注。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截至2018年3月,我省共有农村留守儿童76.06万人,是全国留守儿童最多的省份之一。而关于农民工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的问题,自然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关于留守儿童成长,许多网友留言认为最大问题还是“缺少陪伴”。有网友反映,留守儿童现在已经从“老人带”变成了“手机带”:“伴随着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可以每天打个视频电话,但这样就足够了吗?”

□本报记者付真卿吴浩

观点

视频通话不能代替陪伴

在省政协委员、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中心主任伍亮吉看来,智能手机的普及,确实帮助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但需要注意的是,视频通话不能代替陪伴。也许家长满足于“已经和孩子视频了”,但孩子在通话结束后,可能会更加无助。

“现在‘老人带’变成了‘手机带’,这并不是好事。”伍亮吉说,让手机“陪”孩子,不仅不能实现陪伴的目的,还可能让孩子迷恋上手机游戏,“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可以满足儿童归属感和爱的需要。”

实际上,已有调查显示,“手机带娃”正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新痛点,一些留守儿童不仅仅满足于通过手机与父母远程交流,而是吃饭、走路、上厕所都看手机玩手机,甚至睡觉时手里也紧握着手机。对此,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黄艺竹呼吁:“应通过多类型的陪伴活动模式,让这些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

代表委员们的观点,得到很多网友的支持,大家认为,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父母确实难以兼顾对孩子的长期陪伴,这种时候就更需要社会的力量,来补充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有效陪伴。

发声

“童伴计划”期待更多关注

为了增强对留守儿童的陪伴,一项名为“童伴计划”的公益项目正在省内100多个村试点。“试点效果很不错!”省人大代表、省青联常委林媛告诉记者,她和一些青年代表委员计划在两会上集体发声,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个项目,争取更多支持,让更多孩子受益。

据介绍,共青团四川省委启动了首期试点三年的“童伴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在试点村选拔招聘1名19岁-55岁、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妇女担任“童伴妈妈”,履行儿童信息登记建档、定期走访、关爱陪伴、开展活动、督导监护人履责、协助解决福利需求等职责。截至2018年底,该项目已在全省165个村开展试点。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外出务工父母、村两委干部对项目满意度均为100%,实施地区留守儿童受侵害、违法犯罪等比例也明显下降。

“这个项目注意了情感与行为之间的关注度,也兼具柔性与刚性,是个非常好的事。”省人大代表、南充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周永刚建议,把项目的工作链条进一步拉长,“比如检察机关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预防与教育,我觉得‘童伴计划’也可以在这方面拓展,加入更多的前期工作和后续保障。”

省政协委员、康巴藏语卫视频道首席主播启米翁姆从媒体人的角度提出建议:“我觉得这么好的项目,在宣传方面应该更进一步,获得社会各界更多关注,以吸引、整合更多的资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