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从减少打扰开始

2019-04-16 07:14:2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本报评论员 周明华

一名基层干部曾说,工作中存在着“两多一急”:迎接考察多、制作资料多、平时工作急。最近有部分“明星村”反映而今考察调研过多,这增加了基层工作负担,表现为接待工作频繁、多头联系、准备工作繁杂等。据“明星村”反映,2018年接待次数最少为100余次,最多达400余次;某村支部书记反映,接待工作占其60%以上工作时间,日常工作只能晚上或周末来做。无独有偶,4月15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了厦门湖里区社区干部小陈的焦急,傍晚时分,时针指向六点,他整理了桌上的工作文件,关上电脑,但这天的工作并未结束。

基层减负说与动都有些日子了,但减负的成效依然难以让人满意。基层干部忙于各类接待、整理材料、填写表格,他们便没有时间走向群众,这直接导致基层问题并未得到及时解决。诚然,一地成为“明星村”,有值得其他地方考察调研的“一手材料”,取经回去学习消化,有利于改进工作。

不过,考察调研过频过多,就会成为基层干部的额外负担。如果基层干部六成以上的时间都被这些考察调研所挤占,甚至一年多达400余次接待,那么,他们还有多少时间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村一年就有多达几百次的接待,其中恐怕“只计数、不计效”的考察调研不在少数。

在现实生活中,考察调研走过场的镜头时有出现、不容忽视。有的调研只观“盆景式”典型,满足于走一走、听一听,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调研热衷于“歌德式”巡视,只看成绩,回避问题,只唱赞歌,不挑毛病,名义是考察,实为“巡礼”;有的地方留“迹”不留“心”,所谓调研,就“咔嚓”一阵拍照合影发微信群“记录在案”;有的考察只搞粗略调查、不做深入研究,材料装了一兜子,回去汇报一阵子,考察成了走形式、走过场的代名词……从考察调研频繁到处处留痕,从“文山会海”回潮到材料论英雄,既浪费了人力、物力、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脱实向虚”的不良风气滋生蔓延。长此以往,影响的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心劲,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拉低的是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印象分。

随着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基层工作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基层情况复杂多变,难点痛点问题不断增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广大干部才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我们需要动脑筋、下狠劲为基层减负,做到真减负、减真负、不反复,并从根本上深挖自身作风积弊,坚决防止各类“升级版形式主义”,为广大基层干部腾出大量精力轻装上阵,接“烫手山芋”、钻“矛盾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