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回藏区重建奶粉厂 见证牦牛乳制品从衰落到重生

2019-05-13 06:37:38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刘波

彭云骑上牧民送奶的摩托车。

彭云向人介绍牦牛酸奶的发酵过程。

5月6日上午10时,成都高新区天府三街的35层高楼上,通过一块九宫格的显示屏,一双眼睛紧盯着千里之外的若尔盖草原。很快,男子上前两步,走近大屏,目光停在高原之宝生产车间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画面上。

“做食品马虎不得,每天只有看到设备正常运转、现场操作规范,我才安心。”男子叫彭云,是从阿坝藏区走出来,最后又回到阿坝藏区创业的藏族大学生。他从出生就在跟牦牛奶打交道,见证了牦牛乳制品兴衰。如今,他亲手建起来的奶粉厂年产万吨,直接带动当地牧民脱贫增收。

研究生回阿坝重建奶粉厂

彭云的老家,在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从小跟牦牛打交道。“小的时候,家里姊妹多,我和弟弟小,都要在床上喝一瓢还带着牦牛体温的牛奶再起床。”彭云说。

2001年,他终于走进向往已久的“外面的世界”。那一年,他考上成都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到成都上大学的那天,在翻过巴朗山时,他对着大山说了句:“以后把家人接到成都,再也不回来了。”大学毕业后,他又考上了研究生。

命运兜转,2009年,彭云因在北京的销售业绩出色,被高原之宝派往若尔盖重建奶粉厂。“开始我有点排斥,转了半天又回到了比家乡更偏僻的若尔盖。”他说,需要重建的奶粉厂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上世纪90年代就已停产。“我小的时候,阿坝州有几家国营厂生产的奶粉很受欢迎,还卖到成都等地。”

彭云说,刚到若尔盖,总共只有三个人,他和一个综合部经理,还有一个门卫。“厂区到处都是牛耳大黄等杂草,近1米高,我把我爱人都喊来一起割草了。”不久后,他们找回了10多个国营奶粉厂下岗的老员工。一年多后,若尔盖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全脂奶粉和酸奶上市。

运到成都,奶粉罐瘪了

“这中间的过程,只有我们经历的人才知道艰辛。”彭云说,他从销售转型,先到总公司学习技术,搞懂了每一个环节的运作。再到黑龙江、南昌等多地取经,才建成了生产线。结果刚建成不久,就遇到了问题:从外面花重金采购的前处理储奶罐内层全瘪了。后来才找到原因,这是受气压影响,高原的气压跟前处理储奶罐产地的气压不一样,“此前在定制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

类似的问题之后再次出现。2011年6月,全脂奶粉出厂,彭云派人兴致勃勃地把3吨奶粉拉到成都。到了成都一拆开,奶粉罐瘪了。这次,他们很快找到了原因,“肯定又是气压的问题。”彭云说,3吨奶粉有6000多罐,七成都出现了瘪罐的情况。“赶紧叫停生产,重新设计罐体。”彭云组织专家进行抗压力试验,最后根据实验数据用加强筋增加奶粉罐体强度,提高罐体的抗压能力。紧接着,他们又将酸奶杯体的设计做相应调整,确保了酸奶产品从高原运到内地后杯体不变形。

还有一次,他和专家团队为找到最适合牦牛奶的加工参数,蹲在实验室进行反复实验。“都是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还是上了好多当,但总算都一 一解决了。”彭云说,尝到甜头后,高原之宝还成立了四川省牦牛乳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如今,他亲手建起的若尔盖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牦牛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

“很庆幸当时选择回去”

吃了亏上了当,彭云想把这些经验教训和有益的探索都留下来,为牦牛奶产业的发展做点事情。近年来,他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任发政教授合作,在对牦牛乳收购模式、生乳采集、高原加工生产工艺等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一系列中国牦牛奶行业标准。“这个标准很细,从牦牛乳牧户管理、收购管理、奶站管理,甚至收奶车清洗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彭云说。

此后,彭云还参与牦牛奶国家安全标准修订。先后获得四川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国际领先科技成果等奖项和荣誉。在去年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彭云获得中国奶业“杰出科技人才”奖,高原之宝董事长王世全也被授予中国奶业“功勋人物”奖。

“我很庆幸当时选择回去,而且坚持了下来。”彭云说,以前,喝不完的牦牛奶,老百姓只能做成酥油和奶渣,费时费力且卖不到好价钱。如今,高原之宝若尔盖基地年产能已达10000余吨,每年从藏区牧民手中直接收奶7000吨左右,向牧户支付奶款几千万元,直接带动当地牧民脱贫增收致富,为藏区产业持续带动扶贫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柳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