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负责人的“板寸”

2019-05-14 06:30:4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蹲点手记

□本报记者 王代强

行走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我们见得最多的是机器,问得最多的是科学技术,聊得最多的是创新创业故事。

创新,这个被写入试验区名字的词语,能够在这里找到最鲜活的注解。

在试验区的产业园区、企业、厂房,我们看到:攀枝花学院国产EB炉“十年磨一剑”,哪怕一个极细的沙眼,都会导致整套实验装置报废;攀枝花七星光电公司“屡败屡战”,最终攻克磷酸铁技术瓶颈;四川坚耐公司在成功研发钒钛制动鼓技术前,用坏了数不清的模具……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这些创新创业企业的负责人,发型无一例外都是“板寸”。

因为方便,好打理,“少理一次头发,多一点时间搞科研。”凭着他们身上的这种专注和坚持,试验区自2013年设立以来诞生了一大批创新成果:攀西首批钒钛制动鼓出口澳大利亚,攀钢高炉渣提钛产业化示范项目低温氯化工程开工,钒钛产品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6年多来,试验区在财税、供地用地、直供电、资源配置、生态补偿“五大领域”先行先试,全力为创新“铺路”,为试验“让行”。创新,既是试验区的关键课题,也是推动试验区发展的动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