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词背后的“四川需要”

2019-05-21 06:51:0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蹲点手记

□本报记者 熊筱伟

在四川自贸试验区采访,香港、新加坡或许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工作人员常常把这些全球知名的贸易港挂在嘴边,动辄“(这件事)香港是这样做的”“和新加坡比起来,(我们)在这几个方面还要努力”……

作为西部省份的四川,有必要对标国际高标准吗?先学习国内沿海地区,是否更切合实际?

对此我也问过专家,主流答案是:因为这儿是国家的自贸试验区,因为国家需要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至于能不能实现、怎么才能实现,需要自贸试验区通过实践来回答。

但在行走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对标国际高标准不仅因为“国家需要”,也是“四川需要”,是四川当前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一组数字值得关注:今年一季度,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5.1%,远高于同期全国3.7%的整体进出口增幅,居全国第10位。当四川和国际经贸交往达到如此体量时,促进本地规则制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就不再是高标准、高要求,而是一个基本态度与条件,是四川从内陆变为开放前沿时绕不开的“必答题”。

“对标先进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更好融入世界。而只有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是全球各地都共同接受的。”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冯健话说得直白,但也实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