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岁临江寺豆瓣欲“焕青春”

2019-05-21 07:04:3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临江寺豆瓣厂品尝区。

  临江寺豆瓣厂新出的佐餐豆瓣。

  临江寺豆瓣厂老牌楼。

  临江寺豆瓣厂晒缸。

  多年来,历经停产、商标撤销风波,熬过紧急恢复生产之艰。如今,重组在即——

  深阅读

  5月16日,资阳市临江镇。一辆从成都出发的旅游大巴车驶进略显破旧的老牌楼,28名六七十岁的老人缓缓下车,年轻的导游举着旗子,扩音喇叭传出有些嘶哑的声音:“临江寺豆瓣厂到了!”67岁的游客赵思源看着眼前的景象感叹:“吃了四五十年的临江寺豆瓣,终于可以来实地看看了。”

  曾经一罐难求的临江寺豆瓣,在超市、菜市场早已难见踪影。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有281年历史的临江寺豆瓣现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历经停产、商标撤销风波,新近开发了工业旅游项目,近日又传出重组在即的消息。

  □本报记者 李欣忆 文/图

  一段传承人的记忆

  曾经吸引全国客商的百年老厂,因资金链断裂无奈停产

  临江寺豆瓣厂制曲坊,不到59岁的翁联刚将泡好的豆瓣用大筲箕捞起送入曲室制曲。这是豆瓣制作最关键的一道工艺,制曲时间72小时,湿度、温度的控制非常讲究,“太湿就成了‘油瓣子’,太干又是‘吊瓣子’,都要不得。”翁联刚说。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江寺豆瓣制作工艺第八代传承人,翁联刚也是目前厂里工龄最长的员工。1976年,年仅16岁的他进厂从学徒做起,被师父聂季烈相中。聂家人代代相传的制作工艺,第一次有了家族以外的传承人。冷水浸泡、日晒夜露、下雨加盖……经过多年研习,他逐渐掌握了临江寺豆瓣的古法制作工艺。

  40年间,他在这个沱江岸边的小镇工作生活,在弥漫着豆瓣发酵气味的厂里恋爱、娶妻、生子,妻儿也都在厂里工作,他们一起经历了辉煌——工厂大门口的招待所,常年住满全国各地的客商,买豆瓣需要托关系、批条子,最长要等一个多月。绿皮火车经过成渝铁路沿线的资阳、资中、内江站,站台上总有人提着硬壳纸筒包装、红油透亮的临江寺豆瓣叫卖,南来北往的旅客将早已准备好的钱从车窗递出,把这个特产带到全国各地。

  他们也一起经历了工厂的衰落——2002年,临江寺豆瓣厂连续7个月没有发工资,濒临破产,被民企老板张安收购。2013年销售总额达到1.8亿元,张安准备把豆瓣厂扩建一倍,流转周边土地,建设豆瓣博物馆、农业观光项目,但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危机。2014年临江寺豆瓣厂无奈停产。

  翁联刚的妻儿相继离开豆瓣厂,儿子前往深圳打工谋生。他作为临江寺豆瓣工艺的传承人,却在深圳的出租房里带孙子。

  一场意外的商标保卫战

  面临突如其来的撤销申请,“中华老字号”遭遇生死90天

  晒场摆放着400多个晒缸。“这边是千斤缸,一个可装一吨豆瓣,缸子高1.5米,有半米埋在地里,可以吸收地热。”临江寺豆瓣厂负责生产管理的副总经理刘忠富对记者说,千斤缸一共有56个,已有上百年历史,都是老祖宗留下的。

  刘忠富中途离开,2014年又回来。这些年,他常常在厂区转,摸着这些千斤缸,祈祷转危为安。2014年停产后,包括刘忠富在内的7个中层管理人员一个都没离开,在两年时间没有拿到工资的情况下,积极推动复产。回想这几年,刘忠富觉得,最艰难的一战应该就是商标保卫战了。

  2016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出公示:泸州人罗某以连续三年不使用为由,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请撤销申请,要求撤销“临江寺”商标在第30类“豆瓣”等全部核定使用商品上的注册。公示期只有3个月,申请一旦成功,意味着临江寺豆瓣这一“中华老字号”,将归罗某个人所有。

  资阳市和雁江区两级政府得知消息,紧急组建了临江寺商标相关工作组,刘忠富也是其中一员。“我们开始广泛搜集证据,证明商标未使用时间没有达到三年。”刘忠富回忆,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紧,只有三个月公示期,知晓情况时已经过了一个月。

  经过各方努力,2016年底,终于搜集到有力证据呈给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驳回撤销申请,“临江寺”商标才得以保全。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