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擦罗彝族乡楠桠村村民讲述军民鱼水情的故事:红军恩情我们永远忘不了

2019-07-27 08:56:1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

  7月26日,正值凉山彝族火把节,彝族群众在冕宁红军广场载歌载舞。

  小金县达维镇红军会师桥。

  7月26日,长征干部学院的学员们体验了一段红军翻越梦笔山的山路。

  1935年5月23日,顺利通过冕宁彝区的红军先遣部队向大渡河疾进,现石棉县境内的擦罗彝族乡楠桠村是中央红军当年经过地。

  7月26日下午,“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组A组进入雅安市石棉县境内。高山峡谷间,记者一行来到楠桠村,寻访红军当年从这里经过留下的军民鱼水情故事。

  军民情谊深“真舍不得他们离开”

  当地人告诉我们,擦罗,在彝语中是“放牧羊群的地方”。从楠桠河河谷顺着陡峭盘旋的山路而上,楠桠村地处山垭间。站在村口,石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洪指着左侧说,这就是红军来的方向,顺着村口的羊肠小道一直通往安顺场。

  楠桠村75岁村民任明才,小时候经常听邻居叶奶奶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1935年5月23日,红军大部队过村子的时候,每人背上还背着两双草藤编的草鞋。“到村上后,有的在青杠树下住,有的在屋檐下面住,不打扰我们老百姓。”站在当年红军拴马的大青杠树下,任明才向记者讲起从叶奶奶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

  当年,红军进村后就向村里人宣传,“红军和穷人是一家”“红军不打穷人,只打土豪,分粮分田”。任明才说,叶奶奶和村里其他老年人看到红军与国民党的部队不同,就传话给山上躲起来的人,村里人才陆续从山上下来。

  如今,青杠树仍在,遮天蔽日,继续为当地人遮阳挡雨。红军在擦罗住了一天一夜,继续向安顺场挺进。“他们走时,真舍不得他们离开”,任明才说,叶奶奶每次讲红军故事,最后总要这样感叹一句。

  村里的龙桂芳老人已经90多岁,红军经过村上时才8岁,她亲眼看到了红军。在她和她父辈的印象中,对于红军来村里的印象非常深刻。“红军战士自己在两棵树之间牵起绳子,支起吊锅做饭,没有树的地方,就在地下挖个地灶来生火做饭,非常亲切。”龙桂芳告诉记者,这一幕,她一直记在了心里。

  红军开仓放粮“不少群众第一次吃上大米”

  走进擦罗乡老街后面的一处空地,刘洪告诉记者,这里是当年红军开仓放粮的地方。

  当地人显然都熟知这一故事,看到记者一行前来采访,村民们都纷纷从家里出来,围着记者一行,回忆当年从父辈口中听来的故事,有的还给记者指出,当年粮仓所在的具体位置,以及粮仓前面石柱子所在的方向。

  当年,在擦罗有川军军阀刘文辉部队的一个军粮站。刘洪介绍,“军粮站里存放的大米,是从西昌运来专门供应刘文辉驻康定的队伍的。当时粮站里存有四千余包大米。红军进入擦罗后,除了将其中一部分留作军粮补充部队外,将剩下的粮食分给了当地贫苦百姓。”

  红军开粮仓分大米,方圆二三十里的彝汉群众都领到了大米。刘洪说:“不少群众第一次吃上大米,有的人还把分得的大米存放到过年过节才吃。”

  擦罗乡的黄家碉楼,是目前该乡现存的唯一一座碉楼,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当年红军在擦罗乡转运军米曾在碉楼内储粮。现年72岁的村民黄仁春告诉记者:“当年红军开仓放粮后,我爸爸就从老街背回粮食来给家人吃,红军的恩情,我们永远忘不了。我告诉儿孙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这座碉楼,这是历史的见证。”

  当年送走红军,擦罗乡亲都依依不舍。黄仁春的父亲和村民们一起,主动帮助红军把军粮背到安顺场,目送红军离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