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起来的猪如何平安着陆

2019-09-03 09:18:1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田珊

内江养猪小散户段夕文和他家的简易猪场。 本报记者 张明海 摄

位于资中县的潴源绿润养殖家庭农场,已是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看视频,听小散户讲述养猪故事。

今日话题

生猪生产如何稳定

●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稳定生猪生产、供应的措施纷纷出台

●面对市场行情和政策利好,省内不同规模的养猪场在补栏问题上有不同选择

●非洲猪瘟风波带来启示:生猪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用标准化设施提升卫生防疫水平

●农业农村部回应:今年肉类供应有保障,生猪生产将逐步恢复

猪肉价格上涨凶猛,让人想起那句创业圈名言: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8月30日,成都市锦江区东升街的红星农贸市场,记者看到的猪肉价格是25元1斤、排骨28元1斤。市民陈平很是感慨:“猪肉越来越贵了,以前只卖十三四元1斤,现在20多元1斤,和以前比感觉价格涨太多了。”

在此背景下,全国多省市稳定生猪生产、供应的措施近日纷纷出台。8月26日,我省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措施(以下简称“猪九条”)公布,给出一揽子方案,全年4008万头出栏量目标任务分解到19个市(州)。

面对政策利好和市场行情高涨,生猪生产能否迅速稳定下来?记者日前走访了省内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户。

□本报记者 张明海

一道选择题

猪肉行情好要不要趁机赶紧补栏

行情这么好,要不要赶紧补栏?似乎是个容易的单选题,但养殖户们的选择却各有不同。

段夕文短期内不打算补栏。作为一个养猪散户,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狮湾村一社村民段夕文养猪已将近9年了。就在20多天前的8月7日,他刚刚在当地相关部门技术指导下完成“扫圈”,把最后一头猪送走。“6月底,猪就开始发病,28头猪陆续‘洗白’完。”

2010年,在广东一家家具厂打工的段夕文回家搞起了生猪养殖。最开始一两头,后来达到28头规模,年出栏50头左右。

段夕文记得第一头猪发病时的情景。“早上,我发现猪起不来了,马上给它打了一针。到了晚上猪站起来了,没想到第二天又生病了。4头母猪、11头育肥猪、10多头小猪,直接损失估计将近4万元,保险赔付能收回8000多元。”

尽管遭遇了损失,段夕文还会坚持养猪,但短期内不会补栏。“养猪这么多年,每年有六七万元收入。准备全面消毒之后,过段时间再补栏,争取能赶在过年之前出栏一批。”

花洞村的段勇,养殖180多头猪没出任何毛病,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但短期内也不打算补栏。“现在天气异常,不敢随便补栏,怕补成更大的漏洞,反而造成损失。”段勇的主业是杀猪卖肉,养猪是副业。他这两天心情看起来不错,因为猪肉价格很好,“毛猪便宜时卖别人的猪,贵时就卖自己的猪,这几天20元一斤,每天我都要卖出两头猪肉。”

看好后市,迎“风”而上的也有。

8月10日,新希望集团和资阳市在成都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总投资约40亿元建设年出栏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在8月26日“猪九条”发布现场,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新好科技副总裁龚华忠表示,新希望在已与绵阳、广安、资阳等地签约合作的基础上,将继续实施“川猪壮大计划”,扩大在川投资规模,未来3至5年将在川实现1200万头出栏生猪的规模,“这次发布的‘猪九条’政策很具体,含金量高,让我们发展生猪产业更有信心了。”

与之持同样态度的,还有内江德康农牧有限公司服务部经理郭恒。近期,在位于资中县双河镇的该公司基地内,1000头能繁母猪和3000头小猪刚刚搬入“新家”。德康已在内江拓展几年。2016年11月2日,内江就与华西希望·德康集团签约建设100万头“内江黑猪”开发利用产业化项目,目前在该市资中县、威远县、市中区、东兴区,通过“公司+家庭农场”的寄(代)养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内江黑猪”家庭农场主近60户。

位于资中县的潴源绿润养殖家庭农场内,农场主韩俊安的400头能繁黑母猪和3000头育肥母猪长势良好。“今年以来,我投入了50万元,用于增加防疫设施和提升技术,到现在没有出过一起病例,今年8月开始,每个月能够达到260头出栏量。”韩俊安告诉记者,目前400头母猪的产仔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其养殖规模的需要。

今年基本保障任务为556万头出栏生猪的成都市,也正积极行动。

“我们正组织川农大、省、市疫控中心专家研究制定消毒灭源、生物安全防控等技术措施,指导规模养殖场实施复养。”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统筹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区(市)县开展大清洗大消毒工作。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