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四川民生事业大发展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09-06 08:24:18来源:成都日报编辑:邓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昨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成都举行,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围绕“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行解读。

就业

1978年到2018年

全省城乡就业人口从3087万人增加到4881万人

伴随着我省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了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就业的根本性转变,就业局势长期保持稳定。如今,不断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形成多渠道扩大就业格局,实现比较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

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8年,全省城乡就业人口从3087万人增加到4881万人;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由81.8%∶9.1%∶9.1%调整为35.9%∶27.2%∶36.9%;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0.9%降至3.47%。劳动用工管理更加规范,工资收入持续增长,职工平均工资由590元增至64717元,增长了110倍,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尤其是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制定出台了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十六条措施,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农民工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和人性化关心关爱。201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达到2512万人,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实现劳务收入近4467亿元,返乡创业实现总产值达4000亿元。

社保

推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社会保险从无到有,实现了从城镇职工“单位保障”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保障了群众基本生活。

我省不断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2018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766万人,较1986年净增5745万人,增长273.6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637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71万人、1013万人、859万人。2005年至2019年,连续1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待遇水平由553元提高到2162元,增长了2.9倍;2018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平均封顶线分别达到26万元和14.5万元;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标准达到1390元,月人均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达到2504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推行“综合柜员制”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教育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万所

教育规模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民满意教育取得显著成就。我省扎实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万所(其中普通高校126所,数量居全国第6位),学历教育在校规模达到1572.7万人,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1418.1万人,教育规模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教职工达到110.7万人。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1.6%。

如今,在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99.9%、99.6%、92.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4%,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此外,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民族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卫生

医疗卫生机构数增加417倍

全省三级医院数居全国第三

我省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在人均卫生总费用低于全国水平的情况下,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和卫生健康服务效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77.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2/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5.48‰。医疗卫生机构数从195个增加到81539个,增加417倍;全省三级医院数居全国第三,二级医院数居全国第一。

医疗机构床位数从0.2万张增加到59.9万张,增加302倍。每千人口床位数从0.034张增加到7.17张,医疗卫生人员数从0.27万人增加到74.7万人,增加274倍;每千人口医疗卫生人员从0.047人增加到8.95人。疾病防控能力增强,全省31种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值。

民政

建成养老设施1.2万个

补贴制度每年惠及128万残疾人

民政兜底保障基本民生更加有力,提供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优质,创新基本社会治理更加深入。截至2018年底,我省城乡低保对象438.5万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8万人),城乡低保标准低限分别达6000元/年和3720元/年。

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以及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128万残疾人。建成养老设施1.2万个,养老床位达50.7万张,基本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每年惠及近200万老年人。

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实现市县级全覆盖,为9.6万名无人监护和父母无力监护的儿童落实了监护责任人员;散居和机构养育孤儿年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10800元、16800元。依法登记社会组织4.3万个,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总量近4.3万人。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住房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近600万人实现“出棚入楼”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城镇居民住房与全国一样实行供给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8年实施房改以来,坚持市场化方向,住房有效供给量逐年增加,满足了城镇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70年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住房保障制度和体系不断健全,充分发挥了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补位”作用。

住房市场稳步发展,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住有所居基本实现。截至2018年,全省累计建设公租房(含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105.3万套,惠及291万困难及中低收入群众,共改造各类棚户区203万套,近600万人实现“出棚入楼”,22.1%的城镇家庭享受到各类住房保障。

同时,加强农民工住房保障,努力解决新市民居住问题,累计有30多万农民工享受到住房保障。率先全国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着力提升农房质量安全。全省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8.7平方米,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0.5万户,农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文旅

全省拥有世界遗产5处

文化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旅游产业蓬勃兴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更加丰富。我省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拥有世界遗产5处,联合国非遗名录7项。

如今,建成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207个,博物馆252个,艺术表演团体82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精品艺术创作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服务贸易不断增加,对外文化形象不断彰显,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力保障,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和新的增长点。

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首次达到千亿元;2013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22.2%,成为增速最高的产业之一;2018年,突破万亿大关。同时,天府旅游名县、文旅特色小镇等丰富的文旅产品吸引了八方游客安逸游四川,带动了全省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全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增加服务就业、惠及广大群众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幸福产业。

精彩点击1

川剧走出国门巡演

文化产业门类不断健全

四川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的艺术舞台百花齐放,一大批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社会的艺术佳作深受欢迎。

《白蛇传》《绣襦记》等经典川剧已成为振兴川剧的成就,川剧走出国门巡演反响热烈。《快乐的啰嗦》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红军花》《家》《第二十九棵树》《幸福小院》《心如莲》等剧目荣获20余项国家级奖,成为舞台精品力作的标志。

同时,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以九寨沟环线为中心、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为支撑的文化产业整体布局。全省涉及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不断健全。据统计,2017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537.54亿元,占据西部第一。

精彩点击2

高校科研及成果转化

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6位

“一大”“二高”“三增强”发布会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用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四川的教育事业变化。他介绍,“一大”就是教育规模由小到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教育大省。“二高”就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由基本保障到显著提高,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三增强”就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活力、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他说,高校重要科技成果占全省70%,科研及成果转化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6位。全省有两所高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6所高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总数列全国第4;10所高校3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

此外,建设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64个,全面覆盖我省重点优势产业。新增行业产业紧缺急需本科专业点473个,4所应用型本科高校、5所高职院校、63所中职学校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规划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本报记者王雪钰本报摄影部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