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民工开始“恋家”:人均月收入4042元 省内就业超5成

2019-09-09 06:47:47来源:红星新闻编辑:陈乐

对大多数人来说,“农民工”这一名字不陌生。

资料显示,这一称谓首次出现在在1984年《社会学通讯》第1期刊载的论文《县属镇的“农民工”——吴江县的调查》中。他们的出现,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逐渐从耕地上转移出来,参与到非农产业的建设中。

几乎每个地区都会有这么一支队伍。数据显示,在农民进城务工的浪潮中,中国城市人口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就增加了4亿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过去70年里,人口大省四川也经历了农民工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经历。日前,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民生经济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回顾了四川农民工是如何逐步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转移就业,实现多渠道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从劳务输出协议到打工潮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富余,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形成有规模的农业人口转移浪潮。

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是1984年,当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和四号文件肯定了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经商,大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期间,四川省内以建筑业为主业的乡镇企业迅速增长,成为当时吸纳农民工本地就业的主渠道。同时各地逐渐开始探索农民工的有序输出。

例如在1987年,四川成都金堂县竹篙镇与广东东莞市厚街镇签订了劳务输出协议,于1988年初向厚兴皮具厂输送50名工人,成为四川最早的劳务输出地之一,这也是当时省内少见的成建制有序输出。从此,四川农民工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正式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此后,我国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我国迎来前所未有的打工潮。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进城农民工落户、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等权利,多方位、多手段不断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以农民工为抓手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14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2163万总人数和4042元的月收入水平

从数字上看四川农民工的发展历程,或许更加直观。

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四川农民工特别是外出农民工数量在全国农民工数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从2013年以来,四川农民工人数年均增长1.1%,农民工总量在全国农民工中所占比重均在7.5%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态势。2018年,四川农民工总量为216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53万人,本地农民工610万人。

图据四川省情

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四川农民工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15年的41.6%上升到2018年的45.8%。

与农民工总体情况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思想观念和自身能力素质上有所不同。他们以从事第三产业居多,外出意愿更强,外出就业地更集中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在劳务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也更能接受和融入大城市生活。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升级的催化下,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33.6%上升到2018年的43.6%,五年间整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根据报告,四川外出农民工的月收入水平为4042元。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着力研究农民增收问题,把促进农民工务工收入作为重要手段来抓有关。据悉,2013年以来,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年均增长8.2%,增速基本稳定。

图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

不过,尽管收入可观,四川农民工仍然出现了向省内回流趋势。2018年,四川外出农民工中省内就业占51.5%,比2014年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升温,省外农民工出现向西部地区流动趋势,重庆、西藏等西部地区省份逐渐成为四川农民工省外主要输入地。报告称,随着我省全面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返乡创业就业政策环境向好、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等多种因素带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农民工享受平等的劳动权益,外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整体向好,雇主为农民工购买“五险一金”情况有所改善,拖欠工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农民工返潮和乡村振兴

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四川自2013年以来,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尤其是,四川输出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填补了东部地区建设中建筑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使其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保持了整体的竞争力,为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助力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报告显示,2014年以来,四川省外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中大部分在东部地区就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大量活跃在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的第一线,已经客观上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

2018年,四川在省内从业的农民工人数为1410万人,而年末全省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为3129万人。农民工人数相当于省内非农行业就业人数的四成以上。

对农民工而言,外出务工为多种形式增加收入提供了空间。十八大以来,四川外出农民工月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农村居民全年工资性收入始终占其可支配收入的三成以上。这不仅为农民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提供了条件,还增强了农业投入资金,为改善生产条件提供了可能。

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缓解了农村资源承载压力,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创造了条件。

除了收入,进城打工农民也在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不断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新型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更为开阔,学习能力更强。在与现代化生产生活相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增强了组织意识,提高了生产技能,开阔了人生视野,改变了生活方式。

此外,他们还能将新观念带回农村,使农村传统思想得到进步。高素质的返乡创业回流人才带着资本、技术和商业网络资源,回到自己的家乡经商办厂,发展当地经济,扩大非农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第一线的标兵。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