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老记者再访新闻现场丨60余载逐梦前行 从装备全国到装备全球

2019-09-12 07:04:1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不容易 如今“六电并举”,创新精神薪火相传

回顾一甲子,“东方造”不只闪耀在水电装备领域。

1966年,东方汽轮机、东方锅炉相继诞生;1967 年,第一台50MW汽轮发电机投产;1970年,第一台50MW锅炉汽包出厂……走进展馆,水电、火电、核电、气电、风电和太阳能等“六电”展区相继亮相。石克勣一路慢慢走,慢慢看。

“太不容易了!从设备简陋、产品单一到如今的‘六电并举’,我感受到了一代代东方电气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走出展馆,老人回头望去,再次竖起大拇指,连连感叹。

创业之初的艰辛,今年90岁的东方电机退休干部王政全深有体会。他是1958年第一批从北京前来的建设者之一。“开工当天,来参加仪式的干部吃饭,都是自己拿着碗筷,从放在地上的盆里自己打来吃。”他回忆道,当时的德阳县,只有一台柴油机发电。电力不足,电灯发红,他从北京带来的收音机都无法用。单身宿舍里,常常有人半夜发现被窝里钻进了蛇,吓得尖叫。

“但无论条件多艰苦,大家都努力保护着设备和生产能力。”王政全说,在一缺厂房、二缺设备、三缺工人的情况下,老一辈创业者各显神通,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硬是在民房里生产出了第一台7千瓦笼式异步电动机。

一路走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东方电气薪火相传,终将“产品世界称雄”的梦想变为现实。最近,一个个重大突破的好消息频频传来:国内首台10MW海上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研制成功;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50MW重型燃机完成总装盖缸,正式进入性能试验阶段……

传统装备领域不断创新突破,新领域探索也硕果累累。在氢能开发应用领域,2017年,东方电气和蜀都客车联合研制的首台氢燃料电池动力城市客车正式下线,如今已有数十台运行在成都市郫都区。今年,东方电气还建成并投产了中国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

“自主创新,从未停步。”去年底,从事水电装备研发设计多年的刘云平接到一个全新的挑战:组建智慧产品开发室,要为水电、火电机组装上智慧“大脑”。

刘云平说,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浪潮下,不少电力企业已开始探索智慧电厂等新模式。“电厂都智能化了,机组必须跟上。”但事实上,机组这类重大装备,不是批量生产,多为一机一例,且结构、运转也更为复杂。要做到全面感知,还能实现数据一出现立即就能分析出原因,并进行快速检修等,智能化的挑战难度非同一般。

“这个‘硬骨头’,必须我们来啃。”刘云平坚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困难,老一辈可以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年轻一辈也一定可以。

精要撷录

●我国目前最大的重型机器厂和水轮发电设备制造厂,13日在四川某地破土兴建。这两座工厂的动工兴建,将使我国重型机械制造工业和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向前大大跃进一步。

●这一天,整个工业区充满了节日气氛。由当地三万多民工组成的基本建设兵团,人人欢欣,个个鼓舞,街道上张灯结彩,到处都贴着庆祝工程开工和欢迎来自全国、全省各个建筑工程单位的标语。大会会场上,锣鼓喧天,红旗飘扬。

●水轮发电设备制造厂,是为了满足西南地区所需的水力发电设备而兴建的。它的全部工程都是我国自己设计的。按照设计,它将拥有数千台各式机器,能制造出单机发电容量达二十万千瓦以上的水轮发电机。

记者手记

  不畏难的他们

重访过程中,“难”是我最常听到的一个字。

老一辈东方电气人的难,多源于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等硬件条件。新一辈东方电气人的难,则更多源自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

难归难,他们却一点也不畏难。无论难题怎么变,精气神不变——憋着一股子劲,甩开膀子干,坚信“再难,也要把它干成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老一辈创业者们风餐露宿、节衣缩食、土法生产,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开创了产品和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时代。

而今,年轻一辈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面临的挑战却不减当年,甚至更大。他们踏上的,是“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的新征程。他们要征服的,是那些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卡脖子”技术。他们所需要的,是瞄准世界前沿科技,迎难而上、抢占先机,引领科技发展方向。他们要实现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重访路上,石克勣老前辈递给我一沓提前手写的稿纸,他在里面回顾道:当年的工地就是一片水田旱地,一代代东方电气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如今的成就回应了开工报道中“产品世界称雄”的企盼。再难也难不倒东方电气人!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朱雪黎本版图片 由东方电气提供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