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乡村振兴规划背后的三重考验

2019-11-19 06:34:3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西充县金源乡玉成村航拍图。 四川三众建设设计有限公司供图

西充县金源乡玉成村规划效果图。 省国土整治中心供图

2018年4月,德国专家到西充县金源乡玉成村调研走访。省国土整治中心供图

在川德合作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中,西充县金源乡探路村规划编制

探索

明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正式实施。新法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其中,编制村规划是新法实施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必要前提。”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5月,我省正式启动村规划编制工作。近日,省自然资源厅召开现场会,再次安排部署村规划编制。

编制村规划,我省已有探索。在南充市西充县金源乡,因川德合作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而编制的乡村振兴规划,可看作是村规划的雏形。这份历时两年编制的规划,面临哪些考验?又带来哪些启示?

□本报记者 寇敏芳

A

“红线”VS发展

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关系该如何协调

2017年8月,原省国土资源厅、南充市人民政府、西充县人民政府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四方约定,将西充县金源乡作为川德合作项目的示范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发展的规划与建设。

而早在当年5月,规划编制前期摸底工作已展开。按照项目要求,首先要编制一份完整的乡村规划,配合土地整理项目,让村庄形态重塑,“复制”一个德式村庄。不久后,我省启动乡村振兴规划试点,金源乡名列30个试点乡镇,项目规划升级为乡村振兴规划。

负责编制规划的省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李何超介绍,彼时,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尚未提出,“多规合一”的探索在乡村进展缓慢。“要彻底改变乡村面貌,‘一张蓝图’十分必要,但难就难在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关系。”

以金源乡北部的刀尖河村为例,全村大面积处于水源地保护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之内,村庄产业发展空间狭窄。李何超说,该村村民房屋相对老旧,村庄形态支离破碎,村民也有建新居的意愿。于是他们借鉴德国村庄集中布局的思路,大胆打破村庄界限,重塑生产生活空间。

重塑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出“红线”。所谓“红线”,就是在规划中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红线”之内抓保护,“红线”之外谋开发。这是目前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但在当时实属超前。

在“红线”的管控下,原金源乡11个行政村的800多个村民居民点,集中到5个新的村落聚居点。对刀尖河村等位于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生态环境脆弱的乡村,结合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和易地扶贫搬迁,逐步推进生态搬迁,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农业产业园、5个中心村、多个原址保存居民点的镇村格局。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