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乡村振兴规划背后的三重考验

2019-11-19 06:34:3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C

刚性VS弹性

是用土地指标换资金,还是预留发展空间

金源乡的规划于今年6月通过评审。按照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得到落实。

下一步,规划的重头戏将正式启动——通过开展全域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农房拆旧建新,调整农田形状,为乡村产业发展铺路。其中,玉成村、三清庙村、帅家庙村、陈家沟村等将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通过拆旧建新,置换出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预计节余指标量将达到2000亩,如果全部流转可以换来发展资金3亿元。

但玉成村村党支部书记王飞却有所顾虑。“如果把土地指标卖了,以后我们咋个发展?”玉成村有盐卤资源和油气井资源,王飞希望规划能够预留发展空间。

争论一度很激烈。最终大家达成一致,现阶段发展需要资金,将1000亩指标用于交易,剩下1000亩指标用于集体经济土地经营,计划创建金源现代产业园区,招引乡村产业项目。

“在刚性约束的基础上,应当预留一些弹性空间,为乡村未来发展铺路。”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在村规划编制中鼓励各地探索创新规划“留白”机制,即对一时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用地,可在规划中暂予“留白”,允许各地在村规划中预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机动指标,要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明确机动指标使用规则,在建设项目审批时落地。

李何超告诉记者,最近,他打算再去一次金源乡,调研即将启动的土地整理项目准备情况。“德国村庄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按图施工’。”他说,项目要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页上一页12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