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可共同编制产业规划 专访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

2020-01-08 06:35:24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

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兄弟城市,再一次站上了合作共赢的新起点。1月7日,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勇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认为,这符合两地发展规划,顺理成章。

“从西部大开发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到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成都和重庆都居重要位置,如今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是再次上升。”李勇表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更加聚焦,突出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确立了新的标高。“经济圈,就是要以带动力很强的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现在指向很清楚,一个是重庆,一个是成都。”

为唱好“双城记”,两地早已开始相向而行。而未来,李勇指出要解决的就是双方如何互动起来,共同谋划和细化发展的问题。

相向而行 两城空间上靠拢产业上呼应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实施“东进”战略,开辟新战场,迎来城市格局的千年之变。

2019年,重庆高新区启动扩容,重庆向西的序幕拉开。

“成都向东跨越龙泉山脉的同时,重庆也开始穿越铜锣山,开辟缙云山槽谷地带,整合沙坪坝、巴南、江津等区组建高新区,布局、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李勇表示,两地不仅沿着交通线路,在空间上彼此靠拢,产业发展上更是相互呼应。

“西永微电园、铁路保税港以及依托大学城布局的科学城等,都将落地于此。装备制造、新经济以及现代物流产业等都将在这个区域内聚集发展,与成都东部新城的发展同频共振。”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对成渝地区提出了“两中心两地”的定位,其中就点明了“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方向。李勇认为,这契合着成渝两地的发展规划,强调了两地的发展目标。

同时,他表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政策配套、用地指标等会在此新开辟的区域集中,人口尤其是高端人才将逐渐聚集,这也将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同频共振 可共同编制产业规划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让成渝地区协调发展再次升级。

如何打造好这个3.0版本,尤其在已经到来的“十四五”规划编制窗口期中,如何谋划接下来的发展?李勇认为两地可共同编制产业规划,“比如像双方都拥有的汽车产业,我们可以共同规划,甚至互为上下游。另外如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物流行业等,都可选择先合作并共同推进几个支柱产业。”

在此之前,成渝两地已经落地了不少合作项目,李勇强调对于这些已经开始运作的,就要处理好如何继续推进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市场的打造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实施过程需要进一步细化。”

另外,两地的深入合作,资源共享也很重要。“诸如中国与新加坡两国间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运营,并没有所谓的地理边界。其中开发的有些项目我们可以落地到成渝之间双城经济圈内的城市。”同时,李勇建议,可建立部省市联席会议机制,成渝地区进行商议时,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负责人也参会,以支持和保障两地合作发展政策的落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