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都要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2020-01-15 08:22:46来源:成都日报编辑:邓强

杨继瑞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对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的进一步深化推进。概而言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都大都市圈、重庆大都市圈以及受“双城”新极化与强辐射的轴带而集成的经济圈。从成渝经济区的“区”到成渝城市群的“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圈”,这不仅仅是名称上变化,还是其内涵及空间重点上的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过去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两个规划为基础,顺应和遵循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演进规律,凸显成都大都市圈、重庆大都市圈以及“双城”对其轴带的新极化与强辐射能级,更强调“双城”在经济圈中的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功能。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两大战略实施在新时代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升级版”和“双城记”新格局,是国家总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

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意义十分重大,凸显了新时代成都在全国区域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强化了成都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赋予了成都做大做优做强内陆地区极核功能的时代机遇。作为直接受益者,成都更应成为积极推动者。要以更强烈的机遇意识、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科学的制度机制,主动在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

要始终坚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定位。要按照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的要求,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重塑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方向、以精准政策引导市场预期、以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良性互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产业生态圈理念,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要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厚植城市国际竞争新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开辟生态优先发展新路径,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让美丽宜居的生活城市、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等等。总而言之,成都要在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实践探索中善作为、强担当、作贡献,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成都自身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当大城市及其城市群真正高度发达,就会产生“新极化效应”和“强辐射能级”,即在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研发极化”与“总部极化”,从而会把更多的生产基地强辐射地转移到更广袤的圈层与地带,从而对“经济圈”的带动能级才能更大更强。成都要继续大力推进城市东进,这是成都主动跟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的“压舱石”。成都要站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高度,高水平高标准高能级地建设好东部新区,再造一个跨越龙泉山的“成都新极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辐射源”。要让成都东部新区成为“双城记”中成渝轴带城市的城际合作新区,让成都东部新区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相向发展的前进基地,与天府新区集成“双子座”,成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轴带中部隆起的先行示范区。

要加强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大力贯彻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干”“支”协同、差异发展、协调联动、务实创新,完善协同发展推进机制。首先要做优做强环成都经济圈,培育全省经济副中心,带动其他经济区梯次发展,高水平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如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进程,不仅能形成“一干多支”的示范,还能增强成都在“双城记”中的新极化和强辐射效应,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路径,提供新体制新机制和复制推广的经验。其次,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成都的“紧密外圈”,不仅使“双城”在行政区划上实现了接壤,而且有助于实现“双城共舞”。因此,成都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飞地园区协同、开放高地协同、各种中心及枢纽协同等,提升环成都经济圈各城市能级,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区域一体化的引领作用,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共同打造以成都为核心的城市圈,以绵阳、乐山、遂宁、雅安为区域中心城市或重要支点城市,在西部地区最具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与大都市圈,协同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隆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轴带,共同建设世界级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都要在唱好“双城记”中加强开放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设成为“开放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都要坚持以内外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持与重庆“拉手”,推动区域价值链、供应链更加完善,共同培育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都应该加强与重庆的创新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如成都要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细化城市功能定位,错位推进产业发展。特别是成渝两地在大数据、智能化、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科技等领域,应进行充分沟通和科学规划,形成符合资源禀赋的产业分工格局。如成都可根据投资及股份制机制,创新构建GDP和税利等共享机制,建设和做强一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行政区划的“双飞地”产业园区。另外,川渝地缘相接、人缘相连、文缘相融,因此,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界、企业界、各种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之间的作用,政府可以为其搭台和站台,支持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最后,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健全与广西、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等西部省区市合作机制,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新平台共建机制,协同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完善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城市群城际对接合作,进一步深化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协同发展与立体开放。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