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三河村的新生活一天一个样——吉好也求学会了写名字

2020-01-25 06:27:5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1月24日,农历除夕,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的全体村民拍了一张“全家福”。 本报记者 郝飞 摄

  新面貌

  走访对象

  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

  村民吉好也求

  □记者 罗向明

  1月24日,农历除夕。时隔一年后,记者再次在除夕这天走进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家。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看望贫困群众,走访的第一户就是吉好也求家。如今,这里又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吉好也求说:“新生活真是一天一个样!”

  新家带来新风气

  三河村地处大凉山深处,冬日暖阳下,从山顶遥望,一幢幢黄墙黑瓦的彝家新楼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间。

  从国道348线的一个岔口转往村里,去年还坑坑洼洼的机耕道如今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一直通到吉好也求新家所在的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虽是大年三十,但一路上有的村民忙着放养牛羊,有的村民正在地里晒农家肥,为开春播种洋芋做准备,一派繁忙景象。

  “春节了,我们也挂灯笼、贴对联,看着喜庆热闹。”吉好也求正在客厅门口贴对联,对联是用彝族文字写的,翻译过来就是:上联“党的恩情暖洋洋”,下联“彝家新寨乐融融”,横批“幸福美满”。吉好也求说,这是他问了村里的文化人后,专门挑选的一副对联,既能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也展现出家里越来越火红的日子。

  “去年,我们搬了新家,沙发、电视、洗衣机、电冰箱都有了,家里还开起了小卖部,买了一辆三轮车。”吉好也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全家通过养牛、养鸡、养蜂、打工以及经营小卖部,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而在3年前,他家的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吉好也求家几个孩子也都进入学校学习,女儿吉好有果一有空就教他写汉字。“我现在能认识和写自己的名字了。”吉好也求露出腼腆的笑容。

  正聊着,几个孩子赶集回来,背篼里装了新鲜的猪肉、莴苣、青椒等。“今天请你们尝尝我炒回锅肉的手艺。”吉好也求笑着说,搬到新家后,村里专门请来厨师培训大家做各种炒菜,他最拿手的是回锅肉和土豆丝。“以前我们主要吃坨坨肉,现在家里一般都弄炒菜,娃娃也更喜欢。”

  新业孕育新希望

  筹备“团年饭”的间歇,吉好也求带我们到安置点到处转了转,好多人家跟他家一样, 院门口挂上了灯笼、贴上了对联。

  村集体活动室、村史馆主体工程已经竣工了,还有三栋产业用房已完工。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介绍,村史馆下个月就能正式开馆。随着酒店、饭店等建成投运,将为三河村探索建立旅游合作社,以农家乐、彝家乐为平台促进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三河村平均海拔2520米,全村面积19.24平方公里,总人口355户1698人,全部为彝族,2013年精准识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790人,贫困发生率46.47%。当时,群众仍居住在条件简陋的低矮土坯房中。今年,全村1号安置点外的8个安置点将全面建成并入住。

  如何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实现持续增收?张凌和村支部党员们边思考边实践,逐步走向“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养业,通过“以购代捐”等形式拓宽销售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2019年,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30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1300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贫困户还户均种植花椒3亩以上,预计3年后可见效益,每年户均能增收15000元以上。养殖业方面,村里2018年向贫困户发放2300只鸡苗,户均增收500元以上;利用产业扶持周转金20.3万元,借款给贫困户发展能繁乌金母猪养殖,每年户均能增收1500元以上;养殖西门塔尔牛,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此外,三河村还发展了核桃、云木香等产业。

  正是靠着发展产业,吉好也求的收入翻了好几倍,摆脱了贫困。

  “今年全村整体脱贫没有问题。”张凌介绍,2019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0013元。

  山里的夜来得更早一些。吉好也求家,热气腾腾的鸡肉摆上了桌,飘着青椒香味的回锅肉出了锅,一家人围坐一起,共同举杯,感恩祝福——“感谢党”“习总书记卡莎莎(感谢习总书记)”“库斯木萨(新年快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