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升高真可以杀灭病毒? 为何我的体温达不到37.3℃

2020-03-18 07:14:3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近日,在郑州东站进站口,医护人员为一名小朋友测量体温。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生活最前沿

最近,你每天进出小区,是不是都要测量体温;进入公司或厂区大门,是不是也要“中上一枪”?每次测体温,大多数人结果都是36℃多,而一旦超过37.3℃,你往往会被拒之门外。这就奇怪了,一直都说,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但为什么现实中大部分人的体温达不到37℃呢?

虽说天天量体温,但我们真的了解“体温”吗?人类的正常体温到底该是多少?体温高低,和人体免疫力有啥关系?病毒能被高体温“热死”吗?为啥有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没有出现体温升高?……近日,记者就此请教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冯萍。

四川在线记者 熊筱伟

体温到底多少才算正常?

●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范围区间,通常在36.3℃到37.3℃之间

●打完游戏一测发烧了?先别急,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体温有一定上升是正常的

●为啥有些瘦子不怕冷,胖子反而很怕冷?因为前者新陈代谢更快,吃的东西更多变成了能量,体温也就会更高一些

看体温计,37℃的刻度往往被标注为红色,或者在刻度那里有一个特殊标记。这是在说超过它就发烧了吗?“当然不是。”冯萍说,人体的正常体温有一个范围区间,通常在36.3℃到37.3℃之间。这个区间,是人类在适应环境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但她也特别提到,即使超过这个区间,也不一定就表示有问题,因为人体体温事实上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响。

一个常见例子是年轻人打游戏。一番激烈“枪战”下来满脸通红、身体发烫,一量体温吓一跳——37.6℃,难道发烧了?

冯萍说,这时大可不必紧张。因为打游戏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枢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身体新陈代谢加快,所以体温上升是正常的。如果发现体温异常,可以先休息,等平静下来了再量一次。

其他导致体温变化的情况还包括:早上体温低、晚上体温高,因为早上人体新陈代谢往往较慢;吃饭和剧烈运动会导致体温升高;女生在排卵期和妊娠期体温也会升高等。

甚至胖和瘦,也会影响体温。冯萍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为啥有些瘦子不怕冷,胖子反而很怕冷?“因为瘦子往往新陈代谢更快,吃的东西更多变成了能量,所以体温会更高一些;而胖子呢,能量都储存起来了,体温相对低一些,也就更怕冷了。”

现实中有个说法:人体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增减而变化。“人是恒温动物,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体温应该都是一致的。”

为什么生病了体温会升高?

●体温的确和免疫力有关,但它升高只是人体白细胞出动的副产物罢了

●高体温不仅不是“帮手”,还有可能成为“杀手”

生活中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体温和免疫力直接相关。因为病毒很难在37℃以上环境中存活,所以提高体温可以杀灭病毒。

冯萍认为,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体温的确和免疫力有关,但打败病毒的并不是它。

为什么生病了体温会升高?冯萍介绍,这是因为病原体进入后,刺激体内白细胞产生很多炎症介质,它们就像人体派出的“卫兵”,奔赴“战场”去和病原体厮杀。而这些介质是致热源,会刺激人体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让体温升高。直到病原体死光了,炎症介质不再产生,体温才逐渐下降。

换句话说,真正打败病毒的是炎症介质。而体温升高,只是白细胞出动的副产物罢了。

高体温不仅不是“帮手”,还有可能成为“杀手”。冯萍说,过强的炎症反应会让体温升得过高,这会导致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坏死,严重的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四川人说发烧把脑壳‘烧瓜了’,就是因为脑细胞对高热很敏感,容易出现受损或坏死。”

不过,体温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免疫力的强弱。“80岁老人很少发烧,就是因为只有免疫力强的人才更容易出现体温增高的现象。”

为啥一些新冠肺炎病例没发烧?

●可能是轻症的原因,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自身特点

●新冠病毒很多特征人们还没有研究清楚

体温升高是人体“卫兵”对抗病毒的结果,但为啥一些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却又没出现发热症状?

冯萍说了两种可能:一是轻症患者可能是局部炎症,不足以导致体温出现明显上升;另外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自身的特点,“可能某些情况下,人体面对它时有可能就不产生刺激中枢的炎症介质,体温也就上不来。但这是一种猜测,新冠病毒很多特征人们还没有研究清楚。”

即便如此,测体温还是已知侦测新冠病毒的最方便途径之一。不管进出小区还是办公楼,工作人员还是会用测温枪在额头或手腕一扫,快速判断你是否感染。

但记者有时会遇到一个奇怪情况:同一时间测额头和手腕,一个35℃一个36℃,这是怎么回事?哪个部位的体温更反映真实情况?

冯萍解释说,室外温度低导致人体散热快。如果冬天在寒风中测体温,34℃都有可能。要想冬春之际让体温测得更准,她建议最好是测量有衣物遮掩的、没有暴露于外部环境中的人体部位,比如手腕或腋下。

同步播报

生活方式进步 炎症反应减少

人类变得越来越“冷”

一个多世纪以来,37℃一直被当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eLIFE》期刊不久前发表的一项研究却揭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正常状态下人类的体温越来越低了。

37℃“标准体温”源自1851年德国内科医生卡尔·翁德里希的研究成果。当时,他对25000名测试对象进行了数百万次的体温测量,并基于这些数据撰写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设定了一个被奉行了100多年的体温标准,即37℃是正常体温的“生理点”。

据《eLIFE》发表的文章介绍,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从2000年起开始测量人的体温,并与参加美国南北战争的士兵体温记录进行了比较。这项研究揭示,与19世纪的男性相比,现代男性体温下降了0.58℃,相比之下现代女性体温比19世纪下降了0.32℃。数据显示,人类体温约每10年下降0.03℃。

对此,国内外很多专家认为,代谢率的下降可能也是人类正常体温下降的主要原因,因为更舒适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的劳动强度低于19世纪;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的减少。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人类患病的频次。而炎症反应能产生各种蛋白质和细胞因子,它们能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使体温上升。

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科医师庞莉说:“温度太高,新陈代谢就会很快,我们就需要不断吃更多的食物来维持体能。而温度太低,容易滋生真菌感染。37℃左右的温度,是一个完美的平衡,足以防止真菌感染,但又不会太热,导致我们一天要吃四五顿才能活命。” (据科技日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