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籍小龙虾悄然图强

2020-03-24 06:41:0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B

三个“短板”

苗种繁育能力不足、养殖技术较差、养殖规模偏小,议价能力、销售渠道处于弱势

尽管四川小龙虾养殖潜力和市场前景都十分诱人,但要把设想落到实处,仍有诸多难关。

首当其冲的,是苗种本土化。“之前一直在等苗子。”3月21日,简阳市养殖户邓芝兰正在忙着投苗。此前,受疫情影响,她和其他养殖户从湖南等地购买的虾苗迟迟无法运入。

面临缺苗难题的,不只是邓芝兰。在广汉等地流转土地从事稻田养虾的安徽人赵铭杰坦言,整个2月下旬,他都在忙着协调虾苗运输。

龙祥平表示,四川的小龙虾种业滞后,本地优质苗种繁育基地少,缺乏优质稳定的苗种来源,因此在产业分工上处于“来料加工”的位置。

这让部分养殖户尝到了苦头:长途运输中,大部分车辆无法做到带水带氧,导致虾苗存活率低、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都是要养殖户承担的成本。”赵铭杰说,四川本地的虾苗采购成本比其他主产区贵三成左右。

第二个拦路虎是技术。“养殖小龙虾,特别是稻田养虾是有门槛的。”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舒新亚表示,与其他主产省区相比,四川气候独特,对于小龙虾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但受限于起步较晚,川内养殖户普遍缺乏专业培训,影响了本土产量、综合效益和产品竞争力。

谈到技术,邓芝兰一脸苦笑:6年前,她第一次尝试稻田养虾,就遭遇了滑铁卢——虾苗没投下去几天,田坎上到处是洞穴;水稻生长期使用了杀虫剂,结果田里到处飘着死了的小龙虾。直到请来了专家“把脉”,邓芝兰才清楚,田坎内坡的坡度不能超过35度,部分农业投入品是小龙虾的“杀手”。

第三个拦路虎是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崇州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王恒记得,2017年,当地曾与一家深加工企业对接。但现场考察后,对方放弃了合作计划。原因是: 一个区域养殖规模要达到3万亩才能保证一个加工厂商“吃得饱”。而当时,整个崇州市养殖规模刚刚跨过万亩门槛。

“整体仍然是‘小而散’,抗风险能力、供货能力和加工能力都跟不上。”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川内最大的养殖企业中伦公司养殖面积不过三四万亩,且分散在多个市州,“这样一来,导致我们的行业议价能力、销售渠道上都处于弱势。”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