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援助湖北心理医疗队:倾听武汉的5827次心碎

2020-03-30 06:29:46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刘波

【医者】

不愿开口的医护人员:

“英雄怎么能出问题?”

病毒是无视身份的,压力也是。患者有自己的苦难,医者亦有自己的心结。在武汉,后者往往更加隐蔽、难以介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知名心理学专家邱昌建作为四川心理医疗队的“排头兵“,于2月初到达武汉,在展开工作后他发现,最明显的表象是失眠症状。

“一线医护人员都太忙了,压力太大。”邱昌建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川心理医疗队采取了尽量简化的方式推进工作,“电话也好,网络也好,都力求让他们能有更多时间休息。”另一方面在他看来,一个关键点是,不希望用英雄主义来包裹医护们的血肉之躯,“几天内可能可以,但如果两三周甚至一两个月周期状态,个人是承受不了的,因为它是反常的。“

“心理咨询是需要对象自觉自愿,但是大部分医护人员不愿意开这个口,不愿意主动咨询,都说我没事,我没问题。”作为四川省第十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张波与全省大约50名同行一起,于2月21日到达武汉,核心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患者以及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然而在实践中,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并不太顺利,“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国人确实还是对‘心理问题’比较忌讳,认为好像是自己懦弱的一样,不太愿意接纳心理援助;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们被抬到了‘英雄’的位置上,那么英雄,怎么能有心理问题?”

张波理解这样的称呼出于民众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真诚的赞美,“但把英雄这两个字一直安在他们头上,从当事人的角度,有些心理和情绪上的问题会被强行压制或者掩盖下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崩溃的医生提前走出方舱

“我要马上去看看那个孩子”

但事实上,医护人员面对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张波同一批到达武汉的心理医疗队队员李水英,就曾遇到印象非常深刻的医护人员案例。

这是在一家方舱工作的外地支援湖北的医生。“我不能告诉你是哪家方舱,叫什么名字,我们姑且叫她武医生吧。有一天正常查房的时候,她和一位病人聊了一会儿,聊到了病人家里的情况。”李水英后来了解到,这名患者是位母亲,孩子不到10岁,自己、老公、公公婆婆,全都被隔离。虽然自己是轻症进入了方舱,但家里有人病重,有人去世,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幸免于感染的孩子被独自安排在另外一个隔离点。

当时武医生“感觉还可以”,但她查完房以后就“绷不住了”,于是提前结束工作,匆匆出舱。“一出舱,她一个人坐在从方舱回驻地的公交车上,一边嚎啕大哭,一边给队里的护士打电话,叫护士赶紧收拾驻地里的吃的喝的,她要去看那个被独自隔离的孩子。”

同事们发现了她的反常,向李水英求助,但武医生拒绝一切交谈,回到驻地后,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我们只能让护士隔一会儿去敲敲门,问她需不需要吃东西什么的,让她自己呆着,过一会儿可能会平静下来。”2个小时后,武医生开始愿意沟通,但仍执意要前往隔离点,李水英想了想,对她说了一句话:“做我们这行的,就算防护得再好,也有风险。你去了,要是给孩子带来风险怎么办?”

就这么一句话,武医生停住了已经迈出住地的脚步。

【数据】

心理干预5827次

有必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干预

武医生的情况不是罕见个例,根据四川省第十批援鄂心理医疗队组长李进提供的数据,截至3月19日,四川援鄂第十批心理医疗队共完成危机干预149人次,其中医生55人次,护理79人次,患者15人次;个别心理咨询1635人次,其中医生304人次,护士561人次,患者770人次;线下807人次,线上828人次),团体治疗49次,覆盖869人次,其中患者219人次,医务人员404人次,支援人员269人次,记者5人次;巡查巡诊和联络会诊患者3146人次;推送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科普32篇,覆盖29187人次。按照人次统计,总心理干预人次为5827次。

张波说,心理疏导应该是个长期的课题,以武医生为例,李水英至今仍和她保持联系,不定期回访。“大量康复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干预,而医护人员,尤其是武汉本地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也是如此。”而在李进看来,我们应对人类自身的坚韧更加抱有信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问题,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解决和排解的方式。大部分的问题,能够靠个人慢慢解决,必须医生介入心理干预的只是少部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雪摄影王洪斌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