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艺术圈 春风早已苏醒

2020-04-09 09:35: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田珊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边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启动键后,双城发展的春风也吹出不少两地交流趣事。3月27日,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出版社高级编辑陈荣在朋友圈分享了关于《手绘之谜 庞茂琨手稿研究》的背后故事。他回忆这本书是他与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闲聊中谈出的合作。该书不仅在成都编辑出版,他还邀请庞茂琨来蓉进行了专题讲座。

成渝城市群艺术对话展中重庆画家李毓明的作品 《峡江放舟图》 受访者供图

其实,成渝艺术“圈”的特色早已形成。梳理至今活跃在两地的艺术家如高小华、庞茂琨、何多苓、周春芽等,以及策展人吕澎、何桂彦、崔付利等的经历,会发现他们个人发展背景中都交织着成都、重庆的双城色彩。

作为西南地区艺术重要版图,成都和重庆有着共同的巴蜀文脉,它们在二十世纪发生过几次有意义的叠合。一是抗战时期,重庆和成都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集结地;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影响全国的四川版画诞生于两地;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潮美术也风起于两地。这种叠合加深了两地艺术的水乳交融,无论是“伤痕美术”“乡土绘画”还是后来对实验艺术的探索,都文脉相连,繁荣共生。

川渝两地画家一起采风写生 四川美术馆供图

文脉相连共荣共生

尽管上世纪末重庆、四川因为行政分家,但在美术交流上,两地文脉相连,艺术交流从未中断。在展览、交流采风中,两地艺术人合作的身影频频闪现。

去年年初,一场在重庆举办的“水色现场—首届四川·重庆水彩艺术联展”刷屏了两地艺术家的朋友圈。这是重庆直辖之后第一次川渝水彩艺术的集体联展。这场展览在四川、重庆多个城市进行巡展。在不少成渝艺术家眼中,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性意义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巴蜀水彩文化的繁荣与共生。

川渝两地画家一起采风写生 四川美术馆供图

“成渝两地在艺术上有着共同的根脉,在版画创作上原本也是一家。”四川美术馆策展人冯石说。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李少言、林军、牛文等晋绥解放区的一批版画家来到重庆,和抗战时期留在重庆的版画家酆中铁等,构成了四川版画画派的基本队伍。随后以李少言、牛文、李焕民、徐匡、林军、吴凡等版画家为代表的四川黑白木刻,不仅以锐利的刀锋塑造了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观,更凭借强烈的黑白双色碰撞出特定年代独特的艺术面貌。不少经典版画作品如《高原峡谷》《初踏黄金路》《乡村小学》以及《红岩》插画等都是老一辈四川优秀版画家在重庆创作的。随着原本设立在重庆的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迁移到成都,诸如吴凡、徐匡等优秀版画家也随迁来到成都。

后来,在成渝两地举行的各类展览和活动中,两地美术界都彼此支持相助。其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于2016年发起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当时举办的作品展《手作匠心——首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就是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和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在展览作品评选过程中,地处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就深入参与进来。开幕式当天,重庆知名版画家江碧波、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李川都来了现场。如今即将迎来第三届的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在西南地区影响力逐渐显现,而参与其中的成渝两地青年艺术家无疑是活动中的主力军。

崔付利在重庆策划的作品展一角 受访者供图

第二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动计划展览现场 受访者供图

高小华创作中 受访者配图

除了在展览上互动频频,两地还进行了一系列采风和学习交流活动。去年11月,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川渝共融”美术写生采风活动在四川泸州市合江县开启。5天的采风活动中,两地画家同吃同住,创作了90余件反映当地建筑、自然的佳作。亲密的交流,也让两地画家感受颇多。重庆艺术家崔毅认为,成都和重庆本就属于一个大的西部圈,这样的写生活动加深了两地艺术家对艺术共荣共生的认知。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梁时民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都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依托两地艺术家、美术馆、画廊等资源,未来两地在艺术交流上的互动和联系将更为紧密,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