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件文物背后 那一段永志难忘的长漂壮歌

2020-05-21 10:42: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田珊

一腔热血撑起一个漂流队

漫步长漂馆,一封书信、一口箱子、一只望远镜,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激荡。

作为著名的河流史发育专家、中国徒步考察江河最多的人,地矿部杨联康当时给长漂队写了一封信,回顾了与尧茂书的交往,也从专业角度分析了长漂所需的装备和存在的风险。这封保存至今的信件,也证明当年的民间组织长漂队在竭尽所能地进行着准备。

尧茂书存世的和长漂有关的唯一手迹

“我们怎么会不准备呢,这可是要死的人事情。”前往参加纪念馆开馆仪式的长漂队员冯春指着一件皮箱说,“这就是当年在成都陆军学校训练时,学校送给我们的。”皮箱边缘已经磨破,但“成都陆军学校”几个大字还很清楚。

当年,长漂队从来自全国的200多位热血青年中,挑选了首批6位志愿队员到位于什邡的成都陆军学校训练。6个队员配了8个教官,分别教他们军事地形学、越野、体能训练等项目,每天早上6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进行5公里越野,完全和军队训练一样的强度。凭着一定要中国人首漂长江的一腔热血,6名队员不仅圆满完成了训练,训练结束后还“拐”跑了一位教官,为长漂队找到一位候补队员。

“那时候完全没有任何探险经验,不懂什么叫漂流,真的就是一种朴实的爱国热忱,就放下一切来了。”长漂队年龄最大的队员宋元清感叹道。

当年,宋元清入队时37岁,如今,已头发花白、满脸沧桑。他当时是汉源县电影院的经理,收入不差,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是天生喜欢冒险的他,不仅参与了长漂队的前期筹备,还在单位不放人的时候宁愿被开除也要到成都。

来自攀枝花的冯春报名同样决绝。当他看到《四川日报》当年发表的《长歌祭壮士》一文后,“热血沸腾”。后来听说长漂队招人,买了火车票就跑到成都报名。当时从攀枝花到成都要花16个小时,冯春为报名前前后后跑了7次。父亲坚决反对他报名,以断绝父子关系来要挟,他也不为所动。最后,是母亲含着眼泪同意放行,他才得以出行。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