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笑点”上的成渝双城:摆口幽默四川话,笑出生活“语言艺术”

2020-05-28 10:48:3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田珊

从说唱俑到“说书俑”,年轻曲艺人摘“牡丹”

在当下巴蜀评书界,用同行的话说,说书人袁国虎凭“一己之力”扛起了年轻评书一代的大半边天,称得上是一颗萃取成渝两地传统戏曲精髓的“活化石”。这位“80后”精神小伙,年纪轻轻就凭借《书生“说书”》摘得2018年曲艺界最高奖项“牡丹奖”新人奖,也是中国曲艺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

这么高的起点,袁国虎却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名叫“西南说书俑”。乍一看,这名字很容易和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联系起来,毕竟“说唱俑”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也代表着源远流长、当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笑文化”。但袁国虎说,起名“俑”,意为“小兵”,实际重在督促自己一步一脚印,踏实做好说书这件事。

昔日的西南笑匠“三巨头”,(图片从左至右为刘德一、李伯清、沈伐)

袁国虎走到今天,确实是一口一口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早年,他家住东风路北一巷的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却在四川省川剧院领工资,连著名编剧魏明伦都夸赞这位年轻人“懂川剧”。2010年进入评书界以后,他在宽窄巷子说书6年,后在重庆曲艺团工作,全国巡演超8000余场。袁国虎师从中国评书界“北袁(袁阔成)南徐(徐勍)”里重庆评书元老徐勍,前年又拜成都著名评书艺术家李伯清为师。目前口中以评书艺术为主攻,肚中却有100多个川剧剧本。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开玩笑说他学川剧的东西,干曲艺的事。

醒木一敲,定身一站,袁国虎总是能滔滔不绝,全国巡演用才华“控场”,台下笑声此起彼伏。他最喜欢用的自我介绍开场白,不少和“成渝”有关。“巴蜀大地,四川曲艺,有板有眼,有情有趣。”“我,生命里面,流淌的是嘉陵江的血液,但在我的血液里面,沁润的是府南河的风雨。”袁国虎如今在重庆工作,但几乎每个月总要回成都一两趟,和“李伯伯”聊心事聊行业聊艺术,和同仁们吹壳子吃火锅喝盖碗茶。“成都和重庆,我感情都很深。”

袁国虎(图左)与伙伴表演

与一般评书曲艺演员不同,袁国虎沉得下心钻研,独立有干货,妙用掌故博闻强识。因此徐勍教他评书和其他徒弟不同——不会给袁国虎具体剧本,而是让他自写自演,再来看哪里不对,如何处理更妥帖。这种能与表演力兼顾,能沉淀下来的创作力,确实也是目前曲艺年轻人所稀缺的能力。

“巴山苍苍,蜀水茫茫,广田广地,大城大乡,同经雨露,共沐风霜,往昔悠悠,今朝惶惶,历风雨是变幻,经岁月之沧桑,听一听民风民俗,品一品川语川腔。”袁国虎这番成渝掌故开篇词,也道出了一些四川方言艺术尴尬、沉寂的行业现状。受老一辈曲艺家的影响,袁国虎一直相信:“行业兴则人兴,有人总比没人好。所以在这个关头,大家更应该摒弃行业的弊病和糟粕,摒弃过往的成见,成渝常来常往,互相取经,才能碰撞出火花,汇聚创意的涓涓细流。”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