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揭秘战疫主题展 全民“众筹”讲述身边的抗疫故事

2020-06-23 06:42:1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观。四川在线记者 郝飞 摄

6 月 17 日,“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在四川博物院拉开帷幕,1800余件展品以富有冲击力、仪式感和纪念意义的方式,将持续数月的四川战疫全貌首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何要策划这样一个展览?这些展品从何而来?展览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多位策展人现场揭秘,讲述战疫主题展的幕后故事。

四川在线记者 郭静雯

展品从哪来?

全部来源于社会征集

事实上,筹备此次展览的想法早在今年2月就被提出。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李媛回忆,当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正在紧要关头,“作为策展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记录这段经历,铭刻这段正在发生的历史。”这一想法与川报集团不谋而合,双方着手共同策划了这次主题展。

展品从哪来?“这场疫情,每个人都是亲历者,为什么不让群众用自己的东西来呈现呢?”李媛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众筹,向全民征集战疫展品。“以往的展览也会向社会征集,但大多是小范围的,并且征集的展品并不会作为主要展品展出。此次战疫展的展品全部来源于社会征集,这在四川博物院展出历史上是第一次。”

2月21日,闭馆近1个月的四川博物院发布了一条重要公告——在保障防控安全、不影响一线抗击疫情的前提下,诚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抗击疫情实物、图片和资料等相关物证。一场覆盖全省、全社会参与、与抗击疫情同步进行的战疫展品征集活动在各地展开。

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览部负责人唐书婷是这次专题展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尽管大部分人仍宅在家中,但大伙参与的热情远超我们的想象。”在社会生产生活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锦旗、书画、信、照片、防护服……送来的各类物品堆满了储存室。由于部分捐赠者不在本地,展品又不方便邮寄,策展人还必须前往当地收集。4月、5月,他们跑遍了全省各地,最终征集到近2000件展品。

“广泛参与是这次展会的最大特点之一。”唐书婷说,此次绝大部分展品都来源于社会各界捐赠。其中,有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也有民间组织和个人,后者捐赠的展品数量占比相当大。这些展品中,既有大家熟知的援鄂医护人员出征前按满手印的请战书、火线入党申请书、签满名字的医疗防护服,还有不被人知的各行业各市州在抗疫期间的通行证、出入证、排班表等,这些宝贵的见证物也成为四川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抗疫的鲜活见证。

不过,并非每件展品都符合布展要求。过年期间,执勤的交警蹲在雪地里吃盒饭;医院里,坚强乐观的患者仍尽情舞蹈……这些鲜活的视频、图像和故事往往因精度不够而难以呈现,对唐书婷来说,这是此次展出的最大遗憾。

展陈怎么设计?

打破传统布展方式,让展览更接地气

6月18日,记者走进展厅,6个部分、4个单元共计1800多件展品依次陈列。从政府行动到民间战疫,从防疫政策到细化措施,从医护人员到普通群众,从5G远程诊疗尖端技术到普通的体温测量计……透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影像、一串串数据,小到一只体温测量计,一张信纸,一段持续数月、涉及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职业行业的四川战疫全貌得以呈现。

展厅中央,一个球状的灯饰高悬在天花板上,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呼吸。随着人群靠近,灯饰的大小会规律变化,亮度也时明时暗。这个感应式装置体现了此次展览的核心主题之一——我们都是抗击疫情的命运共同体。

相比此前展出书画的展厅,细心的参观者会发现,这个展厅大面积的玻璃柜少了,用于照亮展品的单个射灯少了,展厅灯光采用全明的方式,突出整体而非个体展品,取而代之的也是层层叠叠的大小展品和铺满墙面的巨幅影像。唐书婷说:“以往四川博物院的书画展以幽静、精美、大气著称,突出单个展品。但作为战疫主题展,主办方希望尽可能接近生活,真实呈现战疫过程,因此对展厅做了不小的改动,力求更接地气。”

1800余件展品中,有不少是图片、视频等影像作品,并且首次以“顶天立地”这样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空间突破感的方式呈现。李媛介绍,由于大幅展品会在空间上造成压力感,一般展览中不常使用这种设计。但这次展览中,大幅展品随处可见,有的是一张医护人员的笑脸,有的是一双坚毅的眼睛,这些在疫情期间的动人故事被进一步放大,传递出人们突破重重阻碍、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

唐书婷说,此次征集长期有效,直到展出当日,仍有不少群众还寄来展品。“我们会根据情况实施更新展品,展出结束后,捐赠展品将被专门保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