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看治理|达州市达川区围绕“一核三副三片九园”布局 强化区域中心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2020-06-23 07:29:1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覃贻花

□陈小平 四川在线记者 袁城霖

现场

“城市综合体建在场镇边缘,占地30亩,投资8000万元,设置商场、影院、超市等。在综合体周围,还将建设1.5万平方米的综合休闲广场。”近段时间,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党委书记王华宁忙着与投资人洽谈引进城市综合体项目,谈起未来的场镇面貌,他满心期待。

去年底,达川区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原大滩乡、葫芦乡、东兴乡、花红乡、檀木镇、麻柳镇“六合一”,设立新的麻柳镇。调整后,麻柳镇人口由4.5万增至11.72万,面积从49.4平方公里增至206.3平方公里,并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县域副中心。“为此我们已建成一座日处理量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两座自来水厂,还将重塑麻柳中学、麻柳镇中心医院,以支撑未来的发展。”王华宁说。

原来的6个乡镇不仅地理位置相邻,产业也相近——以出产大米、花椒、红辣椒等农产品为主。乡镇调整后,有了集聚效应,更便于产业布局。王华宁说,当地已立项斥资30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区,壮大产业链,提升经济效益。

过去,达川区乡镇“小、散、密、弱”情况突出。“有的场镇之间只间隔3公里,过于密集。”达川区民政局工作人员郑广川说。

去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达川区围绕“一核三副三片九园”布局,全力做大“一核”,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聚焦打造区域发展主引擎,做大麻柳、百节、石桥3个县域副中心,分别带动东部、南部、西部3个片区做强做优;围绕9个产业园区布局,立足各乡镇区位条件、特色产业、优势资源等,着力打造和保留一批重点镇、中心镇、特色镇。

改革后,达川区乡镇(街道)从调整前的56个(含经开区的2个)减少到33个,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村为节点的格局,强化区域中心城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并为未来发展预留出空间。

百节镇是达州机场新址所在地,去年,原马家镇、木子镇、百节镇“三合一”组成新的百节镇,新镇人口是原来的3.3倍,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该区域拥有马家产业新城、乌梅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借力产业基础、交通优势,新镇将打造空港新区,实现人口就近务工,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位于达川区西部的石桥镇,合并了原香隆乡、沿河乡、永进乡、洛车乡和道让乡后,人口超过10万,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与石桥镇毗邻的石梯镇是达州市第二工业园区所在地,达钢集团将搬迁于此。“新石桥镇将承接达钢下游产业链,目前正在进行场镇规划,兴建厂房、学校等。”石桥镇党委书记王将来说:“新镇还将发展红色旅游。”

“把‘一核三副三片九园’布局从想法变成现实。”达川区民政局局长李丹表示,行政区划调整整合了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充分释放生产力,带来产业集聚、商贸集聚,利于就地实现城镇化。

专访

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许国斌: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达川区由原达县撤县设立,是全省以农业农村为主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区。由于乡镇多、小、密、弱,城镇化进程受到诸多限制。2019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在全省开展后,达川区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按照“做大中心城区、壮大经济副中心”思路,在东部、西部、南部“三片”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3个乡镇,通过多镇合一,打造3个区级“副中心”,形成“一核三副三片”城乡统筹发展格局。改革后,乡镇平均人口达到4.1万,其中两个“副中心”人口超过10万,平均面积达到67.8平方公里,实现发展要素向“副中心”和重点镇聚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目前,达川区正聚焦“五个坚持”,有序推进改革“后半篇”文章,努力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坚持规划引领,衔接主城区规划,推动落地“一核三副”城市规划体系,同步完善乡村规划。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建设主城“一核”和“三副”之间快速通道,提能升级县乡路网,巩固区乡一小时经济圈。坚持产城一体,做大做强九大产业园区,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坚持要素集聚,强化财税、用地和金融支持,充分赋权“三副”,打造投资洼地。坚持民生为重,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完善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设施,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