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战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咋治理?越西县探索“联合组团”片区治理模式

2020-07-03 06:26:3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袁敏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治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增加就业、发展产业之外的另一道重点难题。

目前,凉山州越西县已完成1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入住,其中69个安置点涉及跨乡镇搬迁,形成一个个“镇中乡”“村中村”。由于搬迁群众户口尚未迁移,安置点一时面临“两头管”,给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为破解安置点治理难题,越西县今年5月底开始探索“联合组团”片区治理模式。

难题

“两头跑”群众累,“两头管”干部累

“刚搬来时,还要回老家看病。”6月19日,在位于新民镇安置点的新家里,瓦曲觉乡河西呷多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吉足拉比说。

近年来,瓦曲觉乡、白果乡等7个乡的5000余名贫困群众,陆续搬迁至新民镇,分布在15个集中安置点。

吉足拉比和河西呷多新村村民一起,搬迁安置在新民镇马厂河坝。瓦曲觉乡乡长林春说:“由于搬迁群众户口尚未迁移到新民镇,且贫困户健康档案此前也在老家,免费体检、医疗报销等刚开始都要往老家跑。”

“孩子上学也复杂。”新民镇党委书记邓军补充说,按照此前要求,搬迁群众子女原则上在户籍所在地读书,若要在新民镇读书,就需两地开证明:迁出地证明有此人,迁入地证明在此居住。办理相关教育费用减免手续也需“两头跑”。

“两头跑”群众累,“两头管”干部喊累。由于安置点是从一个乡镇搬迁到另一个乡镇的土地上建设的,目前又属于迁出地管理,因此治理差异大。邓军说,新民镇几个安置点,在土地协调、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存在难题。

记者走访了解到,这些难题普遍出现在跨乡镇搬迁安置点上。由于迁出群众多分散安置在几个不同乡镇,一些迁出地的乡镇干部常常多地奔波,费时费力。

探索

成立临时党工委,推动“联合组团”片区治理

“明确‘牵头人’,是安置点治理的核心。”越西县委组织部基层治理股股长李超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4个圈和几个箭头,示意搬迁分布情况,边画边介绍。

5月底,越西县开始探索“联合组团”片区治理模式,按照安置点分布相对集中原则,在迁入人口较多的新民镇、大瑞镇、南箐镇、越城镇,分别建立“联合组团”片区,成立临时党工委。

4名县委常委任临时党工委书记,4个迁入地的镇党委书记任常务副书记,迁出地乡镇党委书记任委员,将全县搬迁较为集中的15个乡镇、48个安置点、1500余户、6000余名搬迁群众纳入管理服务。

“我们镇涉及7个迁入乡。”邓军说,5月底,新民镇“联合组团”片区治理临时党工委一成立就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及下一步重点工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即将召开,将研究解决安置点水电、卫生等管理事项。”现在安置点治理有了“牵头人”,力量集结、调动,措施研究、安排的效率都大大提升。

6月19日,邓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叠简历资料。这几天,他正组织新民镇干部挑选3名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组成新民镇安置点工作专班。

按照临时党工委要求,各迁入地乡镇党委选派3名干部组成工作专班,涉及搬迁村明确1名驻村工作队员,点对点联系沟通,共同推行“人地分离”便民服务托管代办。

“变化很大。”邓军说,经新民镇工作专班和搬迁村驻村工作队员沟通协调,搬迁群众健康档案等医疗资料实现迁出地与迁入地互认,看病、报销、体检都可在新民镇进行。同时,孩子也可顺利在新民镇上学,帮扶干部收齐资料后,统一为群众办理户籍证明、居住证明等资料。

方向

探索迁入地“一章办理”,安置点治理与撤乡并镇衔接

几天前,得知河西呷多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海来质子想给孩子申请贫困生助学金,新民镇工作队队员、帮扶干部曲莫伍且上门拿了资料,几天就代办好了。

“一些证明资料还是需要迁出地、迁入地两边盖章。”邓军说,临时党工委正在探索,按照有关要求实现迁入地“一章办理”。

目前,4个临时党工委正在研究,争取将更多搬迁群众“人地分离”事项逐步纳入迁入地托管代办目录。

4个迁入规模较大的镇可以这样办,迁入规模较小乡镇的安置点,又如何治理?李超说,越西县同时在这些迁入乡镇试点党建联盟,即各安置点党组织和迁入地党委建立党建联盟,由联盟牵头安置点治理。

目前,越西县正在继续探索安置点水电管理、环境卫生、产业发展等后续工作。越西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探索方向是明晰的,就是要实现脱贫攻坚、安置点后续发展与未来撤乡并镇、乡村振兴实现无缝衔接、顺利过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