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学技术找门道“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好”

2020-09-30 07:42:3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9月9日,在马尔康市松岗镇丹波村,学习了高原莴笋种植技术的农户在为蔬菜除草。 四川在线记者向宇摄

扫 码 看“百县千村行”更多报道。

一线故事

“辛苦点不算啥,政府帮助我,我更得努力!”这是阿坝州马尔康市松岗镇哈飘村村民牟红亮的口头禅。牟红亮曾是一名贫困户,在政府和帮扶单位支持下,努力发展中蜂养殖,现在已经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和牟红亮一样,马尔康市草登乡泽湾村的张长寿,也曾是一名贫困户,在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后,学会了电焊技术和开装载机,挣的钱也多了。

在马尔康,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贫困群众有的学会了新技能,有的发展产业找到致富门道,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周琳 四川在线记者刘春华 徐中成

两个人的脱贫故事“现在的日子自己都羡慕”

“现在的日子,我自己都羡慕自己。”9月9日中午,站在自家宽敞的院坝里,摆起现在的生活,张长寿咧着嘴笑了。在他身后,是100多平方米全实木的新房子,还有同样满面笑容的母亲和妻子。

在村干部眼中,他是个勤快人,农忙种地农闲打小工,但因为没技术,小工不稳定,一家人日子过得很紧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当地办起了免费技能培训班,张长寿先后学会了电焊和开装载机的技术。有了技术,张长寿的收入明显增加:“以前做小工,每天工钱100元左右,现在开装载机,每天200多。”更大的变化在于,“以前打小工,到处找活路,现在有技术,别人来找我做活路,收入稳定了。”在扶贫干部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张长寿的妻子也在自家地里种起了药材。

走进张长寿家,记者看见厨房和客厅都装有电视机。他解释:“夏天天气热,一家人在客厅看电视。冬天天气冷,就到厨房一边烤火一边看电视。”

张长寿说,最近他在给家里作规划:今年冬天,要在房子顶上再加盖一层新楼;年前要学会驾驶技术,过年时买辆汽车。

哈飘村的牟红亮也有自己的新愿望:“希望我的中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牟红亮一只手残疾,会养蜂,却没有本钱扩大规模。2016年,在政府和帮扶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的帮助下,牟红亮获得6000元产业发展扶贫资金。他用这笔钱买了14箱中蜂,加上自己招的5箱野蜂,当年养蜂收入就达到7000多元。现在,他的中蜂已经有40箱,家里还养了50多只土鸡,鸡蛋两元钱一个,买主都是电话订货,常常供不应求。

在养蜂养鸡的同时,他还腾出时间到附近打零工赚钱。现在,牟红亮每年各项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不仅脱了贫,还有了存款。他带动村里人养蜂,成了大家的致富带头人。牟红亮的精神感动了村民,大家选他当村民委员会委员,还选举他当镇人大代表。“脱贫就是要勤劳苦干,我感觉自己的腰杆都直了。”牟红亮自信地说。

一个高半山村的探索“有信心把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信心,不仅体现在张长寿、牟红亮的脱贫生活中,也贯穿于草登乡泽湾村探索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我们是深度贫困村。”村支书康木单说,泽湾村平均海拔3000米,2019年末户籍人口39户161人,疾病、无技术、缺劳力,是全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泽湾村硬化了全部村道和入户道路,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起蓄水池4座,解决了农牧民饮水安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提升人居环境……民生改善的同时,泽湾村探索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康木单介绍,泽湾村传统作物是青稞和胡豆。为调整产业结构,2016年村里投入3万元,鼓励村民试种油菜。然而,受气候、土壤、海拔等影响,油菜的收成并不好。村里没有放弃探索,第二年又鼓励村民试种药材,但药材的市场售价也不理想。

当地在种植业方面的探索并不顺利,但在养殖业方面却有收获。2016年,村里用脱贫攻坚补助投入54万余元,购买了200头猪,建起了400平方米的养猪场,并从雅安请了一名饲养员,养猪场的运行步入正轨。一年后,为了让贫困户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家在养猪场附近的贫困户巴郎木滚被村里请来当饲养员,“年薪”两万元,“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当‘工人’,拿‘固定年薪’。”

养殖业的初步成功,让泽湾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坚定了继续探索种植业发展的信心。“总有试成功的时候。”康木单说,现在村里正在探索种植高山大蒜。村民每种一亩大蒜,给予250元土地租金,另外每亩还给予100元管理费。目前,全村已成功试种了10亩大蒜。

“村里正在建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后我们的大蒜、松茸等,就可以通过网络卖出去了。”站在泽湾村村委会的牌子前,康木单信心满满,“我们有信心把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带领老百姓把日子越过越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