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一村引导一乡,一乡辐射全县 黑木耳里淘到“金”

2020-11-07 07:08:5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村民在家中晒黑木耳。杨志玛摄

村民采摘黑木耳。杨志玛摄

一县一策

“兄弟们,没到基地快20天,黑木耳都长了这么大了,你看看这个木耳好不?”9月24日一大早,甘孜州道孚县甲斯孔乡泽珠村的村务公开群里上传了村民多吉泽绒的视频。只见一根直径近20厘米、1.2米长的青杠椴木上,错落有致地长着一簇簇肥厚鲜嫩的黑木耳。下一个镜头,一排排呈扁平“人”字分布的木棒整齐列队,望不到尽头。

甲斯孔乡泽珠村共有23户141人,贫困户9户52人,多吉泽绒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两口子要养一家老小7个人!”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多吉泽绒不禁皱起眉头,“2014年,我家一年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而今,已是共产党员的多吉泽绒,不仅是乡上合作社股东,还是村里木耳基地技术员、致富带头人。多吉泽绒的“逆袭”,源自道孚县不断发展的黑木耳产业。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张明海

从无到有:黑木耳上淘到第一笔“金”

2014年实施精准脱贫,道孚县下派驻村工作队到泽珠村。工作队经过走访考察,准备在村上试点黑木耳种植。

“给村民想脱贫出路,做思想工作,鼓动大家种黑木耳。”泽珠村第一书记杨志玛说,“多吉泽绒思想变化非常大,肯想肯干,多次申请入党,于2014年底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员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我来种黑木耳。”作为当时全村仅有的9名党员之一,在村两委的鼓励下,他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自家房前屋后搭起架子种了300多棒黑木耳。

经过1年多的生长培育,木耳最后卖了5000多元。“种木耳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低、见效快,卖的钱还多,黑木耳变‘真金’!”拿着靠黑木耳淘来的第一笔“金”,多吉泽绒深有感触。“村上教技术、发种子、找销路,我们还怕什么?种!”在多吉泽绒的鼓励下,充翁仁孜、加热、洛尔巴等23户村民纷纷撸起袖子,加入淘“黑金”队伍。

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在政策引导下,到2019年,泽珠村家家种植黑木耳。“2019年全村黑木耳种植达20多万棒,占地近40亩,总体收入19万余元。”杨志玛介绍,“光是多吉泽绒家就达到1万多棒,种黑木耳一项收入近2万元。”2019年底,泽珠村成为道孚县规模最大的标准化黑木耳生产基地,实现整村脱贫。

从小到大:带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一村引导一乡,一乡辐射全县。黑木耳产业在道孚高原上红红火火发展起来。

随着鲜水河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的设立,甲斯孔乡成立生态农业合作社,打造黑木耳“鲜峡”品牌,并推广到全乡9个村种植。不仅如此,沙冲乡、亚卓乡等道孚县内其他4个乡镇也来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全县共建成6个黑木耳基地。

截至2019年,道孚县黑木耳种植面积达700亩,总规模154.028万棒。道孚县扶贫产业办公室主任余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前全县有黑木耳88.8万棒,含人工费用净收入为1696.08万元,4年下来平均每年收入424.02万元。该产业涉及全县8个乡镇1669户8885人,其中贫困户456户2487人,人均黑木耳增收477.2元。“目前,道孚县的黑木耳产业已形成‘合作社、市场+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余虹介绍,“今年全县黑木耳产业预计可实现收入1370余万元,人均可增收500多元。”

曲拥降初是甲斯孔乡文宫村的贫困户之一,4月份村里曾举办黑木耳种植培训会,曲拥降初因照顾女儿没能到场。培训会后,村上专门让技术员到曲拥降初家“开小灶”:木屑菌种要塞满穴,外加比接种穴直径大2毫米的树皮盖平、盖紧,以防菌种干燥……“卡助(谢谢)!卡助!”曲拥降初不停感谢。

下一步,道孚县将加大产业扶持,完善黑木耳发展政策保障,加强对全县22个乡镇产业技术指导,组成专家服务团队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乡镇督促工作,积极沟通,克服技术难题,促使黑木耳产业形成规模化。“由木耳棒子打开的脱贫致富‘钱’途,将带着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余虹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