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讲好中国故事

2020-11-08 07:37:1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陈乐

【聚焦第二十一个中国记者节】

今天是11月8日,中国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如约而至,广大新闻工作者依旧忙碌在采编一线。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推出以“转型融合,为了更好地前行”为主题的特别报道,聚焦我省4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是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四川“十佳编辑”获奖者,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获奖选手及“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出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将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时代背景下,这几位守正创新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有着怎样的故事和人生感悟?他们又是如何践行“四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一起走近他们。

说融合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任何一个好的选题,都是基于对硬核内容的坚守,才能有更加丰盈的呈现。

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得者杜江茜:

坚守“硬核”内容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范芮菱

“5月初夏,爬上海拔4800米的子梅垭口,眼前雪山巍峨,云海翻腾,身边是深深弯腰拾捡垃圾的一家四口。”11月6日,在四川新闻界庆祝第二十一个记者节暨表彰大会上,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讲述了一个守护雪山的故事。不久前公布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根据这个故事拍摄的短视频现场新闻《全乡村民化身“爬山侠”守护雪山!》荣获二等奖。

“大约两年前,我被一段视频所打动,视频中,一位77岁的藏族老人定期上山清理游客垃圾,为此,他需要步行10多公里,靠着一根绳索穿梭于悬崖峭壁间,其垂直落差达到1000米。”杜江茜说,自己被这个画面震撼,几经辗转,找到了与老人相邻的村社——四川康定市贡嘎山乡。接通副乡长仁青多吉的电话,说明来意,他愣了下说:“我们全乡的人都是这样呀,都会爬上雪山去捡垃圾。”就是这句话,牵出关于守护和传承的故事。

雪山、徒步、一次次弯腰……这次采访给杜江茜留下珍贵回忆。结束采访时,她曾在采访本上写下感受: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雪山,还是你我的家园;而我们去记录的也不仅仅是故事,更有对于未来的信心。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每一次对话都是一场抵达。”杜江茜说,如果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以一个好的选题为种子生长的,那么,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任何一个好的选题,都是基于对硬核内容的坚守,才能有更加丰盈的呈现。

“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内容生产流程非常重要。”杜江茜说,在操作雪山这个选题时,团队先后设想过视频直播、图文直播、专题讲述等形式,但是当真正行走在这个被群山环抱的乡村里,看着干净整洁的村舍、与人友善的村民,感受着他们守护雪山的信念,她和同事们最终决定以短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人物聚焦在有老有少的一家人上。

“不同的报道有不同呈现,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更应该坚持‘内容为王’。”杜江茜说,自己和同事们一直坚信,在每一个百万级的点击量后,都是那些被故事中所携带的人性和时代气息所击中的共鸣、思考和铭记。

说融合

要适应新媒体时代手机拍摄即时发,更要深耕精细化专业化制作。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张艺:

做好大小屏兼顾和取舍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范芮菱

每当回忆起在武汉的近两个月时光,总有一串画面出现在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张艺脑海中:一架飞机即将降落武汉,飞机上坐着四川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124名医务人员,还有两名记者,其中一位就是自己。

十多分钟后飞机降落,张艺发现:机场,清静;道路,寂静;城市,安静。武汉,仿佛是一座静止的城市,“心有绷紧的感觉,但我知道,我只能往前。”张艺说,这些画面,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以己之力履职,我要真实记录正在发生的大事件和事件中的人们。”一片寂静中,张艺心中涌出一股强大力量。

从2月2日到3月31日,张艺跟随医疗队在武汉坚守了59天。其间,他亲历、见证并记录了四川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点点滴滴,及封城之下的武汉日常。他与后方同事一起,制作新闻专题9篇、新闻报道13篇、新媒体视频26个、记者手记17篇。这些报道,生动展示了四川医疗队在武汉的奋战历程。除常规拍摄,张艺还对124名医务人员进行了口述实录,力求走进每个人的世界,记录他们的喜乐悲欢,见证他们强大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克服了恐惧。”在武汉期间,张艺13次走进隔离病房,留下大量宝贵的影像。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在重大新闻现场,电视台的记者该如何更好地前行?

“要把握好时间节点,根据需要主动推出新闻报道。”张艺说,武汉需要讲述的维度很多,根据后方提供的报道侧重点,他把报道分为离家出征、救治病人、典型人物三个阶段。初到武汉,观众想了解医疗队队员,《隔离病房的“四朵金花”》报道了4名90后护士逆行武汉的故事;第二阶段,观众关注医疗队在武汉隔离病房的工作情况,《天使在人间》《坚韧的守望》讲述了医生与时间赛跑、抢救患者的感人故事;第三阶段,报道了很多典型人物,其中《我来自汶川》讲述了来自汶川的护士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护士长之间,支援汶川和支援武汉两次善举的“团圆”。

“要适应新媒体时代手机拍摄即时发,更要深耕精细化专业化制作。”张艺说,一个电视大屏,一个手机小屏,二者如何取舍和兼顾,是自己在以后工作中需要反思的地方。“现在的我时时告诫自己,不能只在重大灾难的采访时才紧绷神经,不能使用编辑技巧去掩盖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不足,不能使用简陋直白的新闻白话去反映我们镜头表现下的生活。”张艺说。

说融合

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人应该不断更新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语言表达形式,主动去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新闻人。

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侯冲:

搭好讲述主旋律的阶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范芮菱

“作为一名常在凉山采访的记者,我早从心里把自己当成一名彝族群众,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故事,都与大凉山有关。”在不久前举行的四川省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侯冲凭借作品《大凉山的阶梯》入选“十佳”,他也代表四川参加了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

凉山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侯冲讲的两个故事,就来自这里。

第一个,是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悬崖村”)。“如今,我想大声跟大家报告,‘悬崖村’村民们再也不用爬藤梯,甚至连钢梯都不用走了,因为今年5月13日,村里84户村民搬进县城集中安置点。”侯冲激动地说,自己当天原本想用手机一路跟拍70岁的村民阿子日哈某下山,但完全跟不上老人兴奋的搬家脚步。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好政策下,阿子日哈某跟“悬崖村”其他村民一起,从爬藤梯、走钢梯到上楼梯,日子越过越红火。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凉山州越西县的布各小合木,今年14岁。去年侯冲在越西县采访控辍保学时,认识了她。每天放学后,布各小合木总要带弟弟去院子里写作业。为什么?因为家里照明根本不够。一盏灯,一本书,是小合木梦想的全部。后来,侯冲和同事们联系爱心企业,为小合木及其他凉山州的孩子,募捐了5000多盏台灯。

这两个故事,都是侯冲和四川日报“凉山战报”同事采写的鲜活故事。“凉山战报”是四川日报为记录凉山脱贫攻坚,专门推出的一个蹲点式全记录采访活动,两年间累计派驻记者50多名。“我们的足迹遍布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120多个贫困村,发布上千篇全媒体报道。”侯冲说,在凉山采访,这样的画面时常出现在自己脑海:“悬崖村”搬家,走的是有形的钢梯;布各小合木读书,面前是无形的阶梯;凉山交通的改善、教育的提升,共同成为彝族这个古老民族前进的阶梯;而自己正在践行的新闻事业,也是外界了解大凉山的阶梯。

如何搭好这个阶梯?“我觉得首要还是能力提升。”侯冲认为,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人应该不断更新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语言表达形式,“主动去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新闻人”。

“到基层,察实情,在一线不断锤炼自己的基本功,在一线挖掘更多鲜活生动的故事。”侯冲说,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很多事物都在变化,但是这个理念自己会坚守下去。

说融合

希望我们的新闻产品能够通过媒体融合的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展现时代风貌与风采。

全省2018-2019年度“十佳编辑”马建华:

不惧困难,保持前进魄力

□徐艳梅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范芮菱

“媒体融合就跟新闻采写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保持前进的魄力很重要。”11月6日,在四川新闻界庆祝第二十一个记者节暨表彰大会上,甘孜日报社马建华荣获2018-2019年度“十佳编辑”。

马建华的媒体人生涯,可以说就是不断克服的过程。1995年以来,马建华先后在甘孜州人民广播电台、甘孜州广播电视台、甘孜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业务。他真正踏上融合之路,是在2012年底,到甘孜日报当编辑,从“电视人”变成了一名“报人”。

“一个版面无编辑、无校对,只有一名责任编辑;报社记者人员少,采写稿件数量少;县(市)通讯员队伍量少质弱,报社每年七八月就开始出现稿荒。”面对在全国报业中少见的“特殊”情况,马建华不仅要完成版面的编辑,还要自采自写新闻稿件。

“当时确实难,但是难也不能不做了呀。”8年来,马建华相继发表《藏家好媳妇18年如一日演绎人间大爱》等深度报道500余篇;策划创办了《经济民生周刊》,并担任一版和三版的责任编辑;策划实施了《感恩奋进新甘孜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精品栏目10余个。

马建华介绍,由于运距过长,在甘孜州18个县(市)中,县城能当天看到《甘孜日报》的只有康定市,白玉县城最快看到《甘孜日报》也是在3天以后。大部分乡镇、村委会等地,投递时间一般为15天到30天。

在民族地区,面对传统媒体面临的发行等困难、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有所弱化等现实问题,马建华感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媒体深度融合是解决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有效覆盖、及时传播党的声音的根本途径,希望我们的新闻产品能够通过媒体融合的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展现时代风貌与风采。”马建华说。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

四川获奖作品(8件)

●二等奖作品

《全乡村民化身“爬山侠”守护雪山!

村民跋涉5000米高山捡垃圾》

短视频现场新闻类 封面新闻

《警惕提笔忘字之后的沙漠困境》

报纸副刊类 四川石油报

《守护》

国际传播类 美国西雅图中文电台(四川广播电视台采制)

●三等奖作品

《“这两天是哪天?今天还是明天?”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辣味足》

文字消息类 川观新闻

《请记住这个年轻人,他叫“云贵川”》

融合创新类 川观新闻

《1个人和27个人生死对话》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 华西都市报

《其美多吉》

广播访谈类 四川广播电视台

《力洛的心愿》

电视专题类 四川广播电视台

2018-2019年度四川“十佳记者”“十佳编辑”

一、荣誉“十佳记者”

吴光于 (新华通讯社四川分社)

王明峰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

二、“十佳记者”

吴晓铃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张 欣 (四川广播电视台)

余 灵 (自贡广播电视台)

王三春 (德阳日报社)

沙 勇 (凉山州广播电视台)

周子阳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付 勇 (达州日报社)

杜 宇 (雅安市广播电视台)

江 涛 (广元日报社)

周 越 (攀枝花日报社)

三、“十佳编辑”

方 埜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宋小川 (四川广播电视台)

吴 钦 (成都传媒集团)

刘绍侠 (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

马建华 (甘孜日报社)

舒小铃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

陈朝红 (绵阳晚报社)

谢小英 (资阳日报社)

秦权军 (巴中广播电视台)

尹 瑶 (乐山日报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