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平昌丨富了村民 浓了乡愁

2020-11-11 09:19:5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

航拍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华山村发展蚕桑、水产、花椒等产业共计2200余亩,村集体采取资源利用、入股分红等方式拓展集体经济。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雨杨摄

脱贫户任明斌在自家门前整理晾晒烟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雨杨摄

一县一策

9月14日一早,记者驱车从平昌县城出发,沿着柏油公路,20多分钟就到了土兴镇华山村。一下车,古色古香的游客中心、微波荡漾的鱼塘、白墙青瓦的川东北特色民居映入眼帘。“现在,这里成了平昌县城的‘后花园’,再也不是原来那个交通不便、缺乏产业的偏远山村了。”华山村第一书记王涛说。

在平昌县,变化的不仅仅是华山村。近年来,该县围绕“大交通、大产业、大旅游”思路,整合资源要素,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向景区集中,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康养度假产业。

如今,不少村民发现,村子里的产业活了,乡愁也更浓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胡然段玉清钟帆肖雨杨

交通先行 让产业活了

近年来,平昌县深挖项目,启动实施国省干线建设项目4个、县乡道路改造项目5个、桥梁6座等,使全县道路里程从2014年的不到4000公里增加到现在的8000公里

华山村位于土兴镇东南方向,距平昌县城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但因高山阻隔,“原来从县城到村里,要从其他乡镇绕行60多公里,耗时一个半小时。”王涛说。

不光华山村,平昌县地处丘陵地区,交通问题一度阻碍了不少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步伐。

产业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平昌县深挖项目,启动实施国省干线建设项目4个、县乡道路改造项目5个、桥梁6座等,使全县道路里程从2014年的不到4000公里增加到现在的8000公里。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最近几年,华山村引进3家企业,成立6家合作社,发展蚕桑、民宿、水产等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15分钟从村里到县城,15公里内有两处高速路口……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板庙镇大石社区找到产业发展新方向:建成3000亩水果扶贫产业园、50亩水产养殖基地等,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12.24万元。几年前,村民任明斌和其他33户贫困户全部告别土坯房,住进大石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现在,任明斌在1公里外的产业园务工,“剪枝一天能挣60元,割草一天160元。”妻子也在村里的公益岗位工作,主要打扫产业园区的道路。

而在该县白衣镇黄鹤村,当地为贫困户建设“小禽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小微经济增收项目,还依托四川美日佳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建成秸秆碳化厂1座,成立民旺生态合作社,实行股权量化,让87户贫困户全部入股,实行保底分红。该村党支书张望称,现在的黄鹤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以上,“从糠箩兜跳进了米箩兜!”

文旅融合 让乡愁浓了

如今,当地建设特色聚居点、打造传统古村落、打造产旅融合的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园,不断增强旅游业态的整体吸附力

记者跟着王涛来到华山村村史馆。从外面看,村史馆白墙青瓦,极具川东北特色。“这是由村民老房子改造的。原来的房主已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搬迁至附近的聚居点。”走进里面,旧物、旧照片静静地向参观者“讲述”着山村的巨变。

“有了产业,就要进一步传承历史文化,倡导乡风文明。”王涛说,为此,华山村建起村史馆,记录发展中的点点滴滴。“除了村史馆,还可去附近示范园画蚕茧,了解蚕桑文化。”如今的华山村,是一个农业、文旅、社区的综合体,激发了人们心底浓浓的乡土情结,也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华山民宿管理人员杨方德介绍,刚刚过去的周末,十几间客房全满,“加上来吃饭的客人,流水有6000多元。”

在大石社区,对集镇47户民居进行风貌改造,并完成222户危旧房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当地建设特色聚居点、打造传统古村落、打造产旅融合的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园,不断增强旅游业态的整体吸附力。

“产业活了,乡愁也浓了,这几年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黄鹤村党支书张望说。

据悉,2019年,平昌县休闲农业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