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王作平(作平文化院坝创始人)
整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边钰
我叫王作平,今年55岁,是作平文化院坝创始人。穿过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龙滩社区第十居民小组村道旁的一片柑橘林,尽头处就是我家,也是作平文化院坝所在地。
这段时间,2020年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专题班正在四川举办。我还变身老师,在自己的文化院坝以“我的文化梦”为主题, 从农文旅融合入手,给来自全国的文化和旅游能人分享文化院坝模式,讲述我们如何尝试把文化事业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
其实挺感慨,一晃眼,作平文化院坝已建成15年,由最开始的一间小破房发展到现在的300余平方米——
因热爱文艺活动,2005年我自费购置电视机、VCD、书架等设备,将自家院坝建成一个文化大院。建成后的文化大院像一块磁铁,不断吸引着周边村民参与文化活动。起初,大家到文化大院看书看报,把生活中的矛盾带到大院里来讲道理,大院变成了村民长知识、明是非的精神家园。后来,我们县(丹棱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以“不知火”为代表的晚熟柑橘产业迅速发展,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富了钱袋子,我们也还想富脑瓜子,想像城里人一样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我自己本来就会编写各种顺口溜,也会打快板。于是,我开始尝试组织村民进行文化活动表演。我召集了十余名文艺爱好者,成立了村里首支文艺队。队员们一起策划节目、一起上台演出、一起制作道具,这就是众筹文化院坝最初模样。
我们把党的政策、村民的生活编成歌谣、小品、快板,送到田间地头。通过清新的旋律、动人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村民素养,提振村民的精气神。演完了,大家再一起动手,吃上一顿美味的坝坝宴。席间,不忘交流致富经,村民感情越来越好。现在,文化院坝的文艺队伍已发展到100多人,节目质量也越来越高,每年义务演出达百余场。
文化院坝在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上发挥着作用。我们有一支专业文化志愿队,不演出时,志愿队会前往贫困户家中,教他们柑橘种植技术等。这几年,我们还在公益和文化产业上做起文章,比如建立老年人活动点,让他们参与文化院坝服务活动;承接一些演出,带动村民挣点酬劳。
作平文化院坝也带动周围乡镇建设文化院坝的热情。丹棱镇居民彭桂蓉利用自己的农家乐办起盆景园文化大院,摄影爱好者杨培珍自办培珍摄影文化大院……
我还知道,德祥文化大院将文化大院和水果专业合作社有机融合,峨山老窖白酒文化大院无缝衔接当地白酒酿造产业,幸福公社文化大院聚焦乡村旅游……这种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融入当地元素,催生“文化+”的良性循环模式,既刺激了群众对文艺作品的创作热情,又促进了产业发展,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