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研究生走出校园进田园 帮老乡卖柑橘、养跑山鸡

2017-11-14 06:26:31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刘波

B 新转折

从质疑到理解

团队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一开始家里人都不理解。”辜家齐说,这是他们这帮伙伴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好工作为什么不去?”“到农村能干什么?”家人们常常这样责问。

11日上午,看着停在他们摊位前购买产品,或者扫码关注的市民,辜家齐觉得这几个月也挺值得,“越来越多的人、企业、媒体关注这个村子,也关注到我们这个团队。”

除了家人、朋友的压力外,这个新生的公益团队还面临更多的困难。起初,就有不少村民私下议论说,“这帮娃娃连田都不会种,能脱个啥子贫?”

这个400多户人的村子,虽然经过了多方动员,但是也仅有20户村民拿出200亩地加入到他们新成立的合作社里,大部分的村民还是抱着观望心态,“担心整亏本了,没有人来赔。”

这200余亩土地成了这帮年轻人的重点事业。跑田地,找专家,看种植书籍、寻销路……他们经常从早上8点忙活到夜里11点。

柑橘收益翻番

村民主动流转500多亩土地

“这帮年轻人给村里带来很大的希望。”11日上午,林山村支部书记张富伟也来到现场,为村里的柑橘站台代言,“第一次把柑橘搬到了繁华的春熙路,以前想都不敢想。”

“林山村有400多户人,贫困户占了100多户。”他说,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又多丘陵,大规模种养很难,村民虽然种了不少柑橘,“但质量差异太大,以前每斤卖个3元就不错了。”直到今年9月,这帮年轻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小山村的宁静。他们对柑橘产业的重塑设计,细致到如何规模化种植,如何打造出品牌,再到如何拓展销售渠道等,最终被村委会一致通过。

张富伟说,现在村里的柑橘价格翻了近3倍,可卖到10元/斤左右,而且还有些供不应求了,“这就让不少村民尝到了甜头,吸引了更多村民主动找来,现在又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大家放心交给这帮年轻人来做。”

“更难得的是,家人也从反对的态度转变支持了。”他说,家人不会觉得是逞一时之快,而是看到他们真的做出了东西和成绩。

C 新打算

不消耗公益情怀

建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我们虽然是公益组织,但并不要求大伙儿为公益买单。”辜家齐说,他考察了其它公益扶贫,“有的就是打着贫困村品牌,让有钱人、企业为公益买单,这样的行为只是在消耗公益情怀。”

他说,一次两次可以,但情怀却提供不了长久的市场链条,“最好的方式还是要让村子建立自己的品牌,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为此,在对村子进行先期规划后,他们开始从市场着眼,设计好看新颖的包装,打造有竞争力、味道巴适的农产品。“比如说,赵家镇的柑橘在全川都是有知名度的,品牌包装上就直接点出了赵家镇。”他说,目的就是让大伙儿一见到这个柑橘,第一眼就能提升好感度。

由于自己的学历,辜家齐等人还成了不少企业的座上宾。“每次都会跟这些企业推介我们生态种植的理念。”辜家齐说,大家品尝后,觉得这柑橘味道还不错,就互相在业内推荐,柑橘名气涨了不少,随之而来的销路也逐渐拓宽。

着眼休闲农业

希望更多大学生加入进来

“柑橘现在热卖了,再等过年卖了跑山鸡,村集体也就收益高了,明年村里种养规模还得扩大。”辜家齐说,下一步村里可以试点发展下留得住人的产业——休闲农业,“种了柑橘可以搞采摘,有跑山鸡可以搞农家活动。”

刚刚起步的公益未来又如何发展?辜家齐说,林山村是个普通贫困村,这里成功的经验是可复制的,“接下来还会寻找其它的村子,继续根据他们的特点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子。”

“一个村子想脱贫,关键还是在人才。”对此,他们也在通过各种知识、技能培训,培养这个村子自己的人才,“让他们有自己的‘造血’功能。”

同时,辜家齐也希望通过大学生下乡,培养出一种不同的观念,“希望相关部门鼓励人才下乡锻炼,让这样的锻炼能为今后的人生规划加分,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前往农村,在带动村子脱贫致富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摄影报道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