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加速来蓉创业 “孔雀西南飞”成潮流
今年,普华永道发布的《机遇之城2016》指出,在中国新一轮城市建设中,以成都为代表的15座省会城市,会作为承接一线城市人口挤出效应、产业转移、公共资源转移的首要城市。普华永道用数据和权威专家的观点,试图说明:包括成都在内的“机遇之城”,是在过去北上广超大城市发展教训基础上遴选出来的,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有望成为新主角。
业内专业人士指出,外来人口的“逃离”实际上是遭一线城市“挤出”,这“逃离”分明是被动的。房价过高、子女就学太难、日常生活代价高昂是“逃离”的表面理由,北上广深经济发展已到了某个阶段才是其深层次原因。一线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城市“拥挤”现象日益严重,生产和生活成本越发高昂,企业便向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人才也随之迁徙。
成都天府软件园人力资源研究所在今年的报告中指出,2016届毕业生并不再热衷跻身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生活节奏舒适、压力相对较小成为了他们考量首选城市的重要参考条件。另外,在“创新创业”热潮的驱动下,8成大学生都想创业。
连续几个月来,成都天府软件园公司品牌策划中心部长钟佑一直在观察年轻人才对成都的态度,她也在思考,年轻人才为什么会作出落户成都的选择。在钟佑眼里,成都越来越完备的产业链、休闲的城市文化与较低的创业和生活成本是吸引创业者的重要因素。作为中西部的重要中心城市,成都是那些“孔雀”飞回家的首选“栖息地”。
“当然,作为西部创业活力最强的成都高新区对创业者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政策支持。”钟佑说,这些支持包括提供免费办公场所、提供创业基金和相应的租金税收减免优惠,这对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很重要。
事实上,成都高新区一直坚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创新政策、产业政策供给,筑巢引凤,“孔雀西南飞”已成潮流,吸引了一大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来蓉发展。2015年,成都高新区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超过1万名,引进海外留学和博士创业人才343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6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人才52人、顶尖创新创业团队6个、“成都人才计划”人才55人、团队6个。去年,成都高新区向超过2万名入区人才发放了4.2亿各类创新创业资金,其中,受理创业孵化专项资金申报企业1235家,资助761家企业7000万元;受理高层次人才创业专项申报企业505家,资助276家企业4515万元。
今年一季度,成都高新区授予34人“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奖”,奖励金额共计3150万元;授予1人“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成就奖”,奖励金额100万元。
“我们针对创业者有专门的一系列政策,这使得很多在外面已有业绩,但寻求突破的人才动了心。”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徐传峰表示,“我们通过人才服务机制的修正和完善,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这些创新创业人才扎根成都、把心留在成都。”
企业扶持政策“加码” 多重利好有利企业发展
据悉,成都高新区为了实现未来五年发展“新蓝图”,建成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确定了将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资金、连续5年,支持知名大学科研成果在区内转化;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资金、连续5年,支持国内外顶尖企业研发中心在区内落户;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资金、连续5年,支持引进高端人才到成都高新区发展。
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发布了《〈成都高新区专业特色楼宇培育机制和专项优惠政策〉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该细则对新引进的、工商税务关系在成都高新区并入驻区内专业特色楼宇的主导产业企业,将从房租补贴、购房补贴、装修补贴、产权分割等方面予以支持。据成都高新区预计,通过该政策的实施,预计将有超过千家企业受益;依托专业特色楼宇,未来3年内,成都高新区预计可新增主导产业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上规入库企业100家以上。
“我们不仅要有资金的投入、有好的平台、有相应的载体,还会有后续的服务和事业,这样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让辖区的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成都高新区将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推广示范区10条政策,积极推动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技术标准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着力培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机制和新模式,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健全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企业、规上企业、上市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梯级企业培育机制,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分行业、分区域筛选一批基础厚实、带动力强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重点培育,努力打造支撑产业崛起的重量级“企业军团”。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今年力争全年培育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的科技创业企业7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专利申请量达2万件,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0项。新增A股上市企业2家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