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姚卓琛 记者 钟帆)“当你奋战在科学前沿,把最新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实际应用的时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14级博士生童鑫说,“每发表一篇论文我都会告诉自己,哪怕再微薄,我也为这个领域贡献了一份力量,留下了一个脚印。”
在基础院直博的四年里,童鑫共发表SCI论文21篇,总影响因子(IF)为183.5,总引用次数290次,其中9篇论文发表在了研究领域高影响力(IF>10)的期刊上。
大四申请直博,成基础院首名博士生
童鑫还在大三的时候就通过学院的综合导师制度结识了王志明教授。彼时的王志明刚从国外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在电子科大施展一番拳脚。大四时,童鑫顺利成为了加入王志明牵头组建的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成为了学院第一名博士生。
学院初创,一切还在摸索的过程中,暂时没有条件给童鑫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王志明就别出心裁的选择了“自顶向下”的培养方法,要求童鑫广阅读、作综述,还要争取发表到一流的期刊上去。童鑫不敢懈怠,啃了小半年的本领域的高深论文,“这样的一个经历培养了我在科研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以后的路走得更轻松。”2015年12月,他终于在SCI一区顶级刊物《先进科学》上发表了题为“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论文,两年内被引次数多达25次。这是他在科研领域踏下的第一个脚印,也成为了他叩开海外联合培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童鑫刚到基础院,王志明就为他联系了海外的大牛导师联合培养——欧洲科学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三院院士FedericoRosei,“学术成就自然不必说,每年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学术前沿会议。”王志明说,于是童鑫在中外双导师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申请到国家公派名额前往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帮助童鑫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真正地“上道”了。
国内外大牛教授联合培养,获得电子科大学生最高荣誉
“初到加拿大,第一步是全方位的实验培训,从如何制备物质到怎么测算数据,还有各项一丝不苟的实验纪律。”童鑫说,这让他受益匪浅,严谨细致也从此成了他的实验习惯。
在导师FedericoRosei教授和小组博后的指导与帮助下,他把目光投向了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宠儿——量子点。量子点是上个世纪为了应对能源危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纳米级别的半导体材料,施加以一定的光照就可以激发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因为量子点可以通过表面含水的活性基团与生物大分子相联,还在生物科学上具有无限的研究前景。可是目前量子点的合成大部分还是限于镉、铅一类的重金属元素。对此,童鑫认为,量子点更大的天地是在未来日常生活中的光电器件以及生物学上的应用,那就必须要解决有毒的问题。
得益于前期大量阅读文献的积累,童鑫了解到在化学合成领域有着通过无毒金属离子置换重金属元素的办法。何不来个“移花接木”,童鑫采用连续阳离子置换的方法替换出了量子点中的重金属,而新型无毒的量子点在700nm以上的近红外波段有着不错的吸收效果和发射光谱特性,展现出了这种材料在太阳能领域和生物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童鑫和研究团队基于这类量子点组装出了光电化学电池,展现出了优秀的光电转化效率,与水溶液结合使得水分解产生氢能源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此整理而成的论文《近红外无毒核壳结构巨量子点》也发表在了能源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一连串的成果像滚雪球一样被不断地研发出来,童鑫的“科研脚印”也越踩越多,越踩越深。童鑫也因为突出的科研成果获得电子科大学生最高荣誉,成为2017年度十位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中的一员。
帮基础院引进8名教授,学成回国成“小导师”
要做贡献也不能只钻科研。早在本科的时候,童鑫就为了基础院引进国外教授做了很多工作,他负责翻译、整理、填报了20多位外籍专家的资料,并成功帮助学院引进了8名教授。此外,他还积极地担任过电子科大暑期国际学堂外籍教授的助教,参与国际青年论坛的志愿服务工作;远赴加拿大期间,更是主动担任国际能源材料纳米科技会议的会议助理,成为了与会专家都竖拇指的那个“中国小伙”。
“好好做科研、拼命做科研也是我爱国的方式嘛,所以我总是要回国的。”等到童鑫回国,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已经大变了模样,成为了电子科大科研创新领域的一支生力军。而童鑫做为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博士生,也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大师兄”的责任。他根据国外学习经验着手成立了新能源光电材料实验室,从装修细节到布置仪器,童鑫全都亲力亲为。利用实验室的平台,他手把手地教指导实验技巧,点明实验方向,解决数据分析的难题,带出了一百多个学弟学妹。王志明笑着说,“童鑫已经成为是团队里面的一个小导师了!”
“国家在基础前沿领域的人才缺口很大,科研实力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也有落后”,童鑫说到,“我想踏踏实实搞我喜欢的研究,踏好每一个脚印,争取多为国家做点贡献出来。”
(图片由电子科技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