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探索地震预警更好地服务社会

2018-12-17 19:56:5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记者:王玥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王玥 实习生 杨堃)日前,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磨盘乡发生5.1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地震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地震发生时,西昌市主城区提前2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攀枝花市主城区提前31秒收到预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前10秒收到预警。

十年时间,从零到一,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体系,与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46次破坏性地震。

五年时间 从自信不足到世界领先

10年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做好地震预警这件事。“当时有人问我,你能把地震预警做出来吗?做成什么样,能够赶上日本吗?我们自己也有这个疑惑,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很忐忑。”

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暾从海外学成归来,在成都高新区创立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想要通过自身所学,尽可能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并且为国内地震预警服务做出一份贡献”。2010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始在汶川余震区建设地震预警试验网,通过汶川余震检验技术系统。随着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工作逐渐展开,2011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率先在中国突破了地震预警技术,发出了中国首条地震预警信息,此后,成都高新造的地震预警技术就开始逐步服务于国内民众、学校、民众及企事业单位,填补了中国地震预警领域一系列空白。

2013年以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两大核心技术指标——可靠性和响应时间就超过了日本,“地震预警响应时间2011年需要10秒左右,现目前对破坏性地震的系统平均响应时间在6.2秒左右,超过了日本的9秒。”王暾说未来希望把响应时间控制在4秒以内,“响应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解决了地震预警盲区能否消除的问题。对此,我们现在是很有信心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成都高新区的地震预警技术,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领先了。”

“2013年以后,地震预警已具备能够规模化服务社会的基础,希望快速为更多民众服务。”王暾说由于多年来地震预警宣传工作开展不够,整个社会对地震预警的了解还不深入。“十年前没有地震预警服务,没有地震预警经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有了地震预警信息,但现在还没有地震预警的广泛应用,这是目前比较欠缺的。”

“地下云图”取得重要进展 面向地震预报科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据王暾透露,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正在研究“地下云图”,“我们拟在四川、云南建设2000个地下云图监测站,通过实时监测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应力和能量动态演化信息,生成地下云图,通过类似于气象预报‘看云识天气’的方式,对地下云图进行分析、研判,实现可靠的地震预报。”

今年,已经开展7年的地震预报科技研究项目“地下云图”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正在川滇建设全球首个地下云图网,有望在2019年内建成。这是一项地震预报科研的新尝试。

在地震预警领域 想让世界看到成都高新区

2010年底至2011年初,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最困难的时候,那时候研究所账户上几乎没剩下资金,但王暾还是坚信地震预警领域是国家所需要的,非常有前景。

“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开始,各级党委和政府就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我们非常感激。”王暾说,多年来高新区对企业的支持使得一大批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而这些成长起来的企业又吸引和创造更大价值反哺促进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成都高新区综合产值的上升提高了我们很多企业的自信,有了自信我们也更能坚持我们的研究,相信我们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在王暾看来,成都高新区最大的魅力是“人才愿意往这里来”。成都高新区不仅对国内人才重视,对国外人才也相当重视。“创业产值提升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对人才和创新的重视,才使得成都高新区成为中国又一人才吸引聚集地。”王暾表示,成都高新区的政策支持领域也很全面,既包含资金支持,也包含示范应用,还包含政策促进,之外还有相关领导在行业领域上的引荐。

“10年前我们只想着研发出地震预警技术就很不错了,2013年以后随着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我们就在思考如何把成都高新造的地震预警技术服务到全球的地震国家。在地震预警领域,想让世界看到我们成都高新区。”王暾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