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44岁大叔“撞上”重症甲流 “硬核”医生310多个小时守护生命

2019-02-21 19:23:4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记者:杨丹

四川在线消息(彭宽萍 记者 杨丹)一次重症甲流,一场310多个小时的生命守护,他是新都区三河场镇的一名普通汽车修理工,而他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新来的一名医生,让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撞在了一起,垂危的生命在顽强的守护下慢慢复苏……

第一次撞上“甲流”却让他多器官衰竭,命悬一线

家住新都区三河场镇的王先生(化名),今天44岁,是一名汽车修理工人,王先生平日里按时上下班,身体素质特别好,没生过什么大病。但在2019年1月初,却意外“感冒”了,出现了反复发烧、咳嗽等症状,一到医院检查被告知患上了“甲流”。

甲流(全称“甲型H1N1流感”)是由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流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于冬季、春季。甲流具有病毒起病急、传播性较强等特点,主要有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温可达39—40℃;部分患者可能比较怕冷,打冷摆子,还可能出现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1月14日,王先生因为患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被家人送往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紧急救治。“患者被转入重症医学科时,运转呼吸机已经无法维持患者正常的氧饱和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呼吸衰竭症。”重症医学科主任郭川介绍。

当被告知病情情况时,王先生的妻子和儿子简直不敢相信。“他以前基本上没有得过啥子大病,我们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甲流’这个病,还以为是普通的流感,就没怎么在意”王先生的妻子说,“当把这一情况给我儿子说了以后,儿子才赶紧叫我们去大医院检查,当时他呼吸都很恼火了。”

第一次接触“甲流”,“硬核”医生24小时“在线”守护生命

由于王先生的病情十分危急,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组织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成立了治疗专家组,对王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多次会诊,经初步诊断患者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王先生转入重症医学科后,金晓博主治医师成为了他的主管医生,主要负责他的病情监控及管理。“作为重症监护室医生,我也接触过许多危急重患者。但是如此重的“甲流”患者,我也是第一次接触,但一想到那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必须竭尽全力救治”。

“甲流”具有发病急、传播性强的“特殊”性,对于有着11年丰富临床经验的金晓博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作为医生,尽力救治每一位患者是我们的职责,患者对生的渴望就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这是郭川主任经常对大家说的话,就这样金晓博成了王先生的“私人健康管家”。

“王先生这个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我们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穿上隔离衣、隔离鞋、戴着厚厚的口罩、帽子,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查看,随时检测患者的氧和指数及时调整呼吸参数,确保患者呼吸治疗安全及有效肺复张,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个月,为此,金晓博与重症医学科负责管理王先生的医护人员的手因消毒液的反复清洗也泡白了。

此外,为了能够时时了解患者的病情,金晓博手机24小时开通,随时向守候在重症监护室外的王先生家人沟通病情,耐心细致地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这个医生真的很负责,他如果当天不当班,也会及时向值班医生了解我老公的情况,并及时告诉我们,逐渐地我老公的病情开始有了起色”王先生妻子。

310多个小时的奋战为生命迎来“转折”

经过大约一周的全力救治,王先生的氧饱和指数逐步上升,这也预示着王先生的肺功能正在逐渐好转,这无疑是这个春节王先生家人及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听到了第一个好消息!

310多个小时的奋战,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二十余名医护人员专业救治,生命的“奇迹”再次出现。当插着气管的王先生苏醒后第一次竖起大拇指时,金晓博及在场所有医护人员的眼眶莫名都湿润了,仿佛所有的努力、所有的疲惫都瞬间烟消云散。

这个春节,王先生错过了与家人的年夜饭,金晓博及许多坚守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也错过了与家人的团员时刻,但他们却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续写了生命的美丽。出院时,王先生家人为医院及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送来了鲜花和锦旗,表达了他们对医者的崇高敬意。

对于“甲流”,感染科主任胡章勇提醒大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易患流感的高危人群可以服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进行预防,如出现发热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此外,预防流感还应注意:一是勤洗手;二是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三是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四是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