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艾芜诞辰115周年 授牌新都区清流镇“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

2019-06-12 08:02: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陈昊)以代表作《南行记》首创“流浪小说”书写,开拓新文学创作“边地文学”题材领域的先河,艾芜被认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流浪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有“流浪文豪”之誉。

研讨会现场

6月11日,成都市新都区举办“艾芜与文化中国——纪念艾芜诞辰115周年暨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等纷纷发来贺信,表示艾芜是新文学历史上极其独特的作家,独特的思想、精神以及语言方式与时代发生着深刻而有效的互动。“这是留在历史深处又抵达了未来的真正作家。”

授牌仪式

此次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大学主办,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活动中,四川省作家协会对艾芜故里新都区清流镇授牌“四川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并捐赠了由华东师大教授、著名文献学家陈子善保存的艾芜珍贵文物资料。当晚,由四川大学雷雨话剧社编排的话剧《南行记》进行了首演。

四川大学雷雨话剧社首演《南行记》

学术研讨会中,来自韩国、新西兰、加拿大、苏丹等国家及全国高校和热心艾芜文学研究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香城新都,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和背景,通过主题分享、学术讨论、实地调研等形式表达了对艾芜的崇敬与怀念,诠释了艾芜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故乡”是艾芜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他的足迹遍及东南亚和大半个中国,他以超过1000万字的文学著作,铸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人应该像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笑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这是艾芜的人生写照。新都区正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依托艾芜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对外影响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独特韵味,提升城市软实力。

近年来,新都区大力推进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持续推进艾芜文化研究。2013年10月,艾芜故居恢复重建;2014年11月,艾芜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并被成都市政府公布为首批成都市名人故居保护名录、成都市首批文化地标;2016年6月,艾芜研究学会成立,先后出版了《艾芜故里 明珠清流》《艾芜研究》《艾芜资讯》等读物;2018年2月,新都区委编办核定艾芜纪念馆编制;2019年5月,艾芜纪念馆主体建设和布展工作基本完成,并成功举办了“文化名家看四川——走进新都清流”文化交流活动。

据悉,下一步新都将持续深化与四川大学、四川省作家协会等高校、单位合作,持续开展艾芜文化研究工作,建设艾芜故里“四川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搭建艾芜文化研究和交流平台,以“文创+艾芜”为主体,创新打造艾芜乡愁文化片区,让艾芜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的文化魅力,进一步推动巴蜀文化繁荣兴盛,鼓励创作生产更多精品力作,培育文化传承创新的内生动力。(新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艾芜简介:

艾芜原名汤道耕,1904年6月20日出生于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艾芜一生追求光明,为了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给穷苦的知识青年闯出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他于1925年夏天离开四川,只身徒步南行,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极具特色的一系列南行文学作品。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南行记》《南行记续篇》《南国之夜》《富饶的原野》《故乡》等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不仅载入中国文学史册,还被翻译成日、俄、英、德、朝、匈、波等多种文字传播海外。他曾担任重庆市文化局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名誉主席。1992年12月5日,艾芜走完了他88年充满坎坷与传奇的人生之旅。

    编辑推荐